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
在愛因斯坦之前的古典物理學家們看來,時間和空間是相互獨立存在的。空間像一個可以讓物體在裡面自由移動的大容器,時間則是物體得以在其中表現持續或變化的東西,空間和時間只是所有物體背後的大框架,無論物體怎麼變化,甚至消亡,時空都會獨立而完好地存在著。
大爆炸後的宇宙微波背景
當然,在1915年愛因斯坦相對論出現之後,這種觀念被完全顛覆了。相對論提出,時間和空間並不絕對,並不是獨立於事件的背景,而是隨著事物的變化一起變化的一個整體。這之後不久,哈勃用天文望遠鏡發現,幾乎所有的星星都在遠離銀河系。他由此得出結論:宇宙在膨脹。整個宇宙空間在隨著時間而膨脹!對此現象,一些科學家提出了穩恆態理論認為宇宙會穿梭於擴張和收縮兩種狀態,但並沒有開端;另一些科學家則提出物質如果沒有嚴格對稱的收縮最終一定會反彈,而密度保持有限,這也避免了宇宙有開端的說法。
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系紅移
霍金並不認同這些說法,於是,他聯同當時已經研究奇點的彭羅斯一起發展了一套數學公式,證明了宇宙不能反彈。他們提出,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通過廣義相對論將宇宙的膨脹進行時間反演,則可得出宇宙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曾經處於一個密度和溫度都無限高的狀態,這一狀態被稱為奇點。隨後不久,人們就發現了散布於空間的微波背景輻射,這表明,宇宙早期非常熱,而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持續冷卻,最終出現了這些微波背景。這個學說進一步確認了宇宙早期曾經出現過一個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20世紀科學界最重要的學說之一,而霍金和彭羅斯證明的奇點定理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