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人之常情,但須有度,若貪婪,終會自我毀滅。
財富能夠蒙蔽一個人的雙眼,能夠破壞一個人的純潔心靈,但費盡心機想從別人手裡搶東西的人,最終都不會有好的結果,我國也有一顆稀缺而美麗的鑽石引發了眾人的爭奪。它是我國最大的鑽石,名為"金雞鑽石"。人人都想得到它,結果卻攪起了一個又一個腥風血雨,直到今天這顆鑽石仍然下落不明。
一、鑽石的由來
有一片名為金雞嶺的山丘位於我國山東省郯城縣李莊鎮東南方向的5公裡處。在1937年的秋天,山下羅莫嶺村的一個貧苦農民羅佃邦在一次鋤菜園的時候無意間撿到了一顆鑽石。這顆鑽石其形大如核桃,呈透明黃色,整體看起來非常的光彩奪目。因發現於金雞嶺,後來它被命名為"金雞鑽石"。而這顆"金雞鑽石"目前是我國最大的鑽石,它的重量為281.5克拉。
據媒體報導,我國現存的最大鑽石是重量為158.786克拉的"常林鑽石",它是我國第二大鑽石。如果這顆鑽石的估算價值在40億以上,那麼將"金雞鑽石"放到現在來看,它的價值至少達到100億以上。憨厚老實的貧苦農民羅佃邦因為這筆意外之財滿心歡喜,沒想到後來這顆"金雞鑽石"遭到了他人的貪慾和嫉妒,引發了一場悲劇。
二、坎坷經歷
當時,農民羅佃邦忙著給鄉親們炫耀。明面上大家都誇他的運氣好,暗地裡卻有人議論這顆鑽石在如今的世道不知是福還是禍。羅佃邦住在一個小鄉村,一傳十、十傳百,鑽石的消息很快就走漏出去了。一些小人便產生了歹念,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絕不能落在他的手裡,便在背地裡將這件事匯報給了鄉長。
鄉長也是貪財之人,再知道羅佃邦意外得到了一顆鑽石,內心早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想要把鑽石佔為己有的朱希品找到了羅佃邦。他欺騙羅佃邦已經有土匪知道他得到了這個鑽石,而且他們想要殺人滅口後搶劫他的鑽石。於是,朱希品假裝表示為了保護羅佃邦,希望他把鑽石上交,承諾幫他賣一個好價錢。再加上一番威逼利誘,憨厚老實的羅佃邦就這樣輕輕鬆鬆地被騙走了鑽石。
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時間過去不久,當地的警察局局長張英傑就得知了朱希品手中有一顆價值不菲的鑽石。於是,他把鄉長朱希品叫到警察局中,直接威逼恐嚇他,讓他交出鑽石。
甚至用他的家人來威脅,如果不交出鑽石,就用莫須有的罪名來定罪。一番輪迴下來,局長拿到了鑽石,但他深知,鑽石之事沒有這麼簡單,爭奪鑽石的醜聞在民間傳的沸沸揚揚,他必須要安撫大眾的情緒。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了安撫民情,張英傑事後通知羅佃邦到警局來,為掩人耳目,讓他拉走800斤小麥,當作補償羅佃邦,以此了結這件事。
後來羅佃邦到警局找張英傑講理,不僅沒有拿回被搶奪走的鑽石,而且還被反打出門,又氣又恨的羅佃邦一下就病倒在床了。
皆為利來,又為利往。羅莫嶺村的村民都很熱心善良,他們都為羅佃邦喊冤叫屈。村民認為這顆鑽石即使是八萬斤小麥也換不走的,何況只有八百斤小麥。村民抬著羅佃邦到了警局門前,想要跟警局討說法,讓他們出錢給羅佃邦治病,結果警局的門衛不予通報。
等了很長時間,張英傑終於從警局出來。他看到這麼多村民以及被村民抬著的羅佃邦堵在警局門前,十分生氣。張英傑怒罵羅佃邦,並用皮帶將他一頓毒打。村民看到這種場面更是害怕,又不敢還手,最後不得不將羅佃邦抬回家了。
重病的羅佃邦遭到張英傑的毒打後,就這樣一氣之下,含冤而死。
1938年的春天,郯城等地被敵軍侵佔。於是這顆在張英傑手裡的"金雞鑽石"被敵人知道了,他們從警局搶走了這顆鑽石。據說,這顆鑽石吸引了日軍上層頭目的注意,於是又引發了一場腥風血雨。他們為了爭奪這顆鑽石,費盡心機,不顧仁義,相互殘殺。而抗戰勝利後,這顆鑽石卻下落不明,自此消失於爭奪戰中。
三、下落成謎
這顆下落不明的"金雞鑽石"到今天仍然是中國人民心中無法釋懷的一個遺憾。人們把它當作了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寶物,在心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以至於人們紛紛猜測這顆寶貴的鑽石的下落。
其實,關於這顆鑽石下落的說法有很多。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顆"金雞鑽石"隨著一艘名為"阿波丸號"的船隻一同來到了日本,幾經周轉之後,流落於日本民間。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金雞鑽石"被日本軍官發現,並將它獻給了日本天皇。而日本天皇也極為喜愛這顆鑽石,將它流傳了下去。因此,人們就猜想這顆鑽石現在就藏於日本皇宮。
本來屬於我國的珍貴寶物,在幾經流轉後,竟然最大可能到了日本手裡,真乃國之大殤。
假想,國人面對珠寶,沒有流露出貪婪本色,不因一己私利而忘乎所以,就不會有如此的悲劇產生,假設,國品真是流失海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它能重回祖國的懷抱,前人過錯之恥,希望後生能一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