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澱環衛中心四隊的一名公廁保潔員。一說我的工作,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會是髒、臭,這個不奇怪,過去的老公廁是這樣的,但是這可是老黃曆了,我現在保潔的中關村西區公廁,絕對超出您的想像,連我第一天去上班時,都被震住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胡同用掏糞車清淘 翟偉攝
首先是這外觀,簡潔大方和中關村的高樓大廈融為一體,很符合中關村的氣質,如果不是有標識,肯定想不到這是公廁。隨著舒緩的音樂走進去,迎面的牆上顯示著空氣品質實時監控數據。洗手時,一抬頭,看到洗手池上的鏡子上竟然在播放視頻,還顯示天氣預報,原來這個叫多媒體面鏡,我是第一次見識。
公廁走廊上還安裝了一臺神器,那就是人臉識別取紙機。在機器前站上幾秒,手紙就出來了,剛好夠一次的使用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費。取紙時手不用接觸機器,也很衛生。記得第一個嘗鮮的是位老大爺。當時他急匆匆地找到我說:「師傅,你們這兒有手紙嗎?」「有,您來這邊刷一刷臉。」老大爺一臉疑惑地看著我,我把他領到機器前,對著攝像頭站好,很快機器的下方就吐出手紙來。我扯下手紙遞給還在愣神的老大爺:「您拿好。」「啊?這就行啦,它是怎麼出來的,我再試試。」大爺說完又對著攝像頭刷臉,可是不管他怎麼移動都吐不出手紙來。我在一旁笑著說:「大爺,這手紙已經夠用啦,十分鐘內您只能取一次,目的就是避免浪費。」大爺一句風趣的話逗得我們直樂:「好傢夥,你們這還真夠先進的,平時我只洗臉,來這兒卻要刷臉,牛!」
天天和公廁打交道的我,也沒有想到,能有這麼多最新的科技用在小小的公廁裡。想想20年前,我保潔的第一個公廁位於城鄉結合部,那裡的公廁不光外觀陳舊,廁內設施也十分簡陋。整座公廁除了有兩個木窗透氣之外沒有任何排風設施,廁所裡的味道十分難聞,我經常見到孩子們是捏著鼻子進去再捂著嘴巴出來。
2003年6月26日免衝環保高科技公廁首現京城街頭 張風攝
以前,我保潔的公廁,都沒能完美地解決除臭這個問題,但是新科技的應用讓公廁裡聞不到臭味。在坑位旁邊都新裝了一個小小的排風口,這就是智能除臭裝置,臭氣從這裡被直接吸走排出,上面的送風裝置將新鮮空氣送入,這樣公廁裡就聞不到臭味了。這種新技術是在我們這裡第一個應用,更讓我自豪的是,這些技術就是中關村的科技創新企業提供的。我們這座位於中關村核心區的公廁,近水樓臺先得月,第一個用上了出自中關村的新技術。就在前不久,這座公廁作為「海澱模式」公廁樣板參加了國際環衛設施展,這也是展會上唯一的一個公廁設施參展,引來很多業內人士關注,獲得好評如潮。我們用VR技術還原了公廁環境,一位外國專家體驗了之後,驚訝地說,「以前看到的消息,中國的公廁狀況不是很好,看到你們的公廁改變了我的認識,北京的公廁比我們國家的還要好。」
現在,我經常聽到來上廁所的人這樣說,「這兒比我家裡的廁所都乾淨,還有這麼多新鮮玩意兒,真是太好了!」從當年聞著臭味找廁所到現在集「智能、環保、生態、舒適」為一體的中關村西區公廁亮相街頭,二十年來我在海澱環衛公廁保潔的崗位上堅守著,見證了科技如何改變公廁,提高了我們的生活品質。在今後的三到五年裡,會有十座、百座、幾百座這樣的公廁遍布海澱的大街小巷。而且隨著科技的融入,我們的公廁會越建越美,人們用起來會越來越舒適,髒和臭不再和公廁劃等號。
作者許全華,安徽人,1996年來京打工,一直從事環衛工作。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