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豆瓣評分8.6分,讓你懂得歲月的秘密,看一次流一次淚!
《歲月神偷》耗費很大篇幅在一段童話般的愛情上,可惜受限於演員表現以及內容細節,這部分段落沒能賺到任何甜頭,反而遭到了集中批評,狗血、生硬、不出彩。還好其他地方的光芒完全遮擋了這些瑕疵斑點,後半段的煽情場景一個接一個來。如果你看得很投入又不得不眨眼睛,那就別怪自己太不爭氣。
《歲月神偷》耗費很大篇幅在一段童話般的愛情上,可惜受限於演員表現以及內容細節,這部分段落沒能賺到任何甜頭,反而遭到了集中批評,狗血、生硬、不出彩。還好其他地方的光芒完全遮擋了這些瑕疵斑點,後半段的煽情場景一個接一個來。如果你看得很投入又不得不眨眼睛,那就別怪自己太不爭氣。
我是很喜歡《歲月神偷》的,並且也掉了淚。往後別人再問起上一次看得流淚的電影是什麼,我就不用想個半天,沒有個確定答案了。大抵是因為有過相似的家庭環境,遭遇不少的人生變故,因而當羅啟銳用自傳體電影喚醒記憶,喚起港人的共同追思,我也輕易地落入其中。片中說了鞋子半邊難,但鞋子也有半邊佳,所以一步佳、一步難,人生的道路就是得這麼走來著。電影基本按照這樣的進程在發展,前半程相對輕快歡樂,後半段就是崩潰的痛苦體驗。父親之前就不怎麼開口,後半段話就多了起來,一邊抱怨多了起來,一邊在高壓下努力做工。曲筆寫戒指的細節讓很多人一下子受不了,觀眾都知道他肯定用什麼法子找到了錢。
想想滿手油汙黑泥,突然指節上露出一截白的,一切無需言表。對應這個手的細節,有人說吳君如的手太過健康白嫩,不大真實。其實由那雙愛心鞋說起,父親雖是個不苟言笑、一心想著做事的人,然而在愛妻這點上,他似乎從來沒有拖後腿,因而不如想像下他是不想讓妻子忙活操勞。而對應父親這個話少到話多,母親就是完全倒著來。一開始的生意買賣是嘴巴麻利,後來在醫院裡就只能是滿腹委屈,說不出的人生辛苦。
然而在人物和戲份的分配上,《歲月神偷》還是由小弟的視角帶出,同時他跟哥哥也存在一個變化反差。哥哥是完美的象徵和化身,他的遭遇是《歲月神偷》的最烈一筆。當導演不惜用一個最俗套的方式去表現一份最重要的情感關係,那麼解釋只有一個,這是他的親身經歷。好比侯孝賢在《童年往事》裡,父親、母親、祖母相繼去世,用親人的死來寫自己的生,這等複雜的感受有時候是難以轉達給他人的。小弟的存在也不是簡單觀察者,他從調皮不懂事到接過哥哥的一切,迎來了成長。說起自己童年,羅啟銳的表達方式沒有激烈大膽,不過他到底是說清楚了一件事:我惦記那些逝去的東西,與我終究不離、真正塑造了我的是這些早我謝世的人。
小弟兩次在黑板上讀秒,一回是哥哥在運動場上拼搏,一回是哥哥生命的倒計時,這是電影裡對時間最精確的一次描述。至於被人誤當作是警匪片的「神偷」,那還是小弟的傑作。他能偷夜光杯偷米字旗偷孫悟空,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能瞞天過海,後來還是為「偷月餅」討了一頓打。然而有個更厲害的小偷一直潛伏在他身邊,偷走了哥哥,然後是父親。學校裡那位男人婆老師是不怎麼入戲的許鞍華,《歲月神偷》也採用了《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做法,穿插結合一些紀實影像。香港那邊的負面異議就不大認同這個,在底層與精英的階級對立上,他們覺得羅啟銳實在講得不痛不癢,很不幸地繼承了他跟張婉婷作品的通病。在他們看來,《歲月神偷》不夠真實也不夠苦,苦成那樣還進英文學校?底層的血淚史不是一味懷舊所能拯救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歲月神偷》畢竟是部個人作者作品,導演首先要做到對自己負責,像羅記鞋店和颱風過境。藝術再加工的成分次之,比如把自己的初戀嫁接到哥哥身上。至於精英解讀,那已經不是導演所能控制的事情,好比電影上映後居然促成了外景地永利街的保留,再有之前的反*高*鐵聲音,要把民憤訴求嫁接到電影闡釋發揮上面,未免有些盲目了。
那麼如何解讀《歲月神偷》,小弟頭戴魚缸模仿太空人進行太空漫步,他所看到的一切自然有不真實和無意中美化的成分。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羅啟銳在個人美學和意識形態上的追求就是比較溫和的那種。輔助證明這點的還包括大哥同Flora看魚,後者就只顧著說好美啊好美啊。小弟看周圍隔著玻璃,大哥看魚也隔著玻璃,他們一起趴在窗臺上,隔著玻璃看到了鮮血與死亡。那些可以看見卻不可觸及的東西,不就是回想中的記憶麼?至於再往上面發揮,諸如批旗棄旗、哥哥突然倒下、北上求醫無果是香港黃金時代終結之類,那真是題目太大了點,適合另外專門引述。
記憶這東西妙就妙在可長可短,可有可無,只不過我們當不了一隻僅有三秒鐘記憶的熱帶魚,相反還要承受身邊的人和事,歡樂跟痛苦。日本電影《金色夢鄉》裡講到煙花時說,煙花之美不在於綻放時的絢爛,煙花的美好在於無論它在哪裡綻放,看到的人總是能勾起相同的心中記憶。《歲月神偷》裡的彩虹寓意大俗,然而看到彩虹,我們總能想起一些共同的東西,那不一定是要發生在香港的上世紀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