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河南省「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扶貧專場,重點發布全省上下落實生態扶貧重點任務、打好生態扶貧硬仗的亮點成就,講述生態扶貧一線工作人員指導群眾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脫貧攻堅質量的奮鬥故事等,並回答記者提問。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餘紀雲介紹,河南把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全力做好「生態補償扶持、生態工程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產業發展」四篇文章,在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積極的、顯著的作用,得到了群眾好評和點讚。
創新建立宅基地復墾券制度
交易面積和收益均居全國第一
生態護林員政策用大家形象的說法就是:「一人護林、全家脫貧」。從2016年到2020年,全省爭取生態護林員專項資金由每年的1億元年增加到2.93億元,選聘護林員由1.8萬名增加到4.2萬名,集中在河南蘭考、盧氏等3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羅山、西峽等4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實現帶動4.2萬個貧困戶1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河南全面落實國家生態護林員政策,設立護林員公益崗位,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2017年以來,我省累計爭取國家生態護林員補助資金6.83億元,累計聘用生態護林員12.5萬人次,人均年收入6200餘元。2017年以來,落實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0.9億元,受益貧困戶8000戶。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9.42億元,受益貧困戶8.42萬戶。創新建立宅基地復墾券制度,將貧困地區復墾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全省範圍內交易,2017年以來累計交易宅基地復墾券18.91萬畝,為貧困地區籌集資金351.98億元,交易面積和收益均居全國第一,以真金白銀助推脫貧攻堅。
全省已有16個省轄市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
森林旅遊收入達160億元,惠及5萬個貧困家庭
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河南做好生態工程建設文章,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發揮重大生態工程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沿黃溼地公園、伏牛山植物大觀園、太行山綠化和天然林保護等國土綠化工程建設,持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開展「森林河南」建設,加快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大力推進「山區森林化、平原林網化、城市園林化、鄉村林果化、廊道林蔭化、庭院花園化」,冬春兩季義務植樹成為長效機制,大造林大綠化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以來,全省53個貧困縣完成營造林1251萬畝,吸納11.8萬貧困人口參與國土綠化工程建設,人均增收2200元。加快推進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總投資約63億元的248個子項目全部開工。「十三五」以來,我省生態修復面積達42.75萬畝,直接帶動2.8萬貧困人口就業,新增耕地7.74萬畝,新增林果用地2.8萬畝。在貧困地區新建省級溼地公園21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36個,39個縣(市)正在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全省已有16個省轄市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每年依託森林旅遊收入達160億元,惠及5萬個貧困家庭。
提升貧困地區生態品質留住美麗「鄉愁」
2017年以來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475平方公裡
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切實提升貧困地區生態品質。河南集中政策優勢,一體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和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切實改善貧困地區人居環境,增強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2017年以來,累計籌措水土保持補助資金9.4億元,新增水土流失防治面積475平方公裡,貧困地區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減少土壤侵蝕量3200萬噸。在貧困地區新修梯田33萬畝,配套建設排灌溝渠199公裡,生產道路189公裡,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為「三保田」,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推廣產業化經營模式
資源「活了」,貧困戶增收了
在生態產業發展方面,深挖生態資源優勢,推廣「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統籌推進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林果加工和鄉村旅遊發展,帶動貧困地區形成「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群眾增收、區域發展」的「多贏」局面。目前,全省經濟林面積達到1650萬畝、花卉苗木基地300萬畝,參與農戶120萬戶,其中貧困戶20萬戶,戶均年收入6860元。2017年以來,新建特色經濟林和花卉苗木基地92.5萬畝。引導220家林業龍頭企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5萬戶12.61萬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650元。創建旅遊扶貧示範縣13個、生態旅遊示範鎮132個、特色村450個,帶動32萬貧困群眾增收。
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森林旅遊等綠色富民產業為助力農民脫貧致富,河南省林業局副局長王偉介紹,近年來,我省先後在貧困地區新建油茶、核桃、軟籽石榴、杏李等特色經濟林及苗木花卉生態產業基地,如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村全村種植花椒3000畝,畝均收入1.3萬元,依託花椒產業實現整村脫貧。
春華秋實石榴紅,綠色發展謀共贏
「一花一菇」走出生態產業脫貧路
桐柏縣朱莊鎮粉坊村是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總面積 13.4平方公裡,山多地少,全村總人口342戶115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3戶273人,貧困發生率23.6%,2018年粉坊村已整村脫貧退出,貧困發生率降到1.38%。省林業局駐桐柏縣朱莊鎮粉坊村第一書記鄢廣運已連續6年駐村扶貧,提起粉坊村的情況,他介紹道,根據粉坊村的特點確定了「一花一菇」的生態產業脫貧路子。「一花」即山野菜珍珠花,利用荒山、荒坡發展730畝,畝產值達2000元,受益群眾達210戶。「一菇」即香菇,建成1萬平方米、年種植40萬袋香菇的大棚,按照「村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全村香菇種植從2016年的60萬袋發展到今年的150萬袋,產值達1100萬元,戶均增收7000多元,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通過發展「一花一菇」產業,全村群眾有了持續穩定的增收渠道。
「我們這裡有水不能養魚,有山不能放牧,有礦不能開採。可以說,保護生態環境,保證水源質量,是張河村的使命。」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介紹,南陽淅川縣張河村是個「特殊」的地方,因位於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保護好生態環境和水源質量對於村子來說至關重要。全村768戶3289人,耕地面積5386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戶62人。既要確保一池清水,又要確保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在產業發展上,張河村確定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放棄培育多年的鮮椒、青皮豆、高糖南瓜等特色產業。在即將通水之際,全村將5000多畝土地,以每畝800元全部流轉給河南仁和康源農業公司,村企共謀發展。自2015年以來,張河村發展突尼西亞軟籽石榴5000多畝,實現了水清民富「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