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家公司,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尊姓大名,但我可以肯定,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可能離不開它:
1. 被稱為「肥宅快樂水」的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就是它灌裝的;
2. 喝咖啡時加的糖,來自他們家;
3. 這家公司不僅經營大宗產品,同時還經營地產,地標開遍北上廣;
這家公司,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巨無霸」公司:其業務涵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方方面面。
如今,這家公司旗下產業包括航運、航空、地產、交通運輸、冷藏、貿易及實業、海運、農業、零售……其中,僅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總市值就超過2000億港元。至於太古系非上市公司的規模,更是錯綜複雜,甚至連業內分析師也難以全數說清。
【圖】這家公司錯綜複雜的產業鏈,連圖片都大到看不清(圖片來源:百度)
更加厲害的是,這家公司還有自己的檔案館,就坐落於香港寸土寸金的中環,檔案館按照英國博物館標準建造,收藏著該公司200年來的歷史記憶,藏品包括超過2500個檔案盒的紙本歷史文件,主要為1946年至今的收藏,其中有超過49000張照片及900卷膠片。
【圖】位於中環的太古檔案館(圖片來源:百度)
和近年來一些傳統企業在熱門領域大幹快上不同,這家公司成立200多年以來,業務涵蓋地產、航空、飲料、海洋服務和貿易等門類,但卻一直與熱門的金融投資、網際網路、新媒體以及清潔科技領域絕緣。
例如,與國內某地產巨頭「急吼吼」進入電商市場,最後灰頭土臉宣布退出形成鮮明對比,這家公司一直堅持專注於實體店面,不做電商產業。
說了這麼多,這家公司的尊姓大名你一定也猜到了吧?原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古(Taikoo)公司,一家已經擁有200多年歷史的產業帝國,也是一家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跨國集團。
縱觀整個文明史,百年老店已屬不易,能夠存活200年的公司恐怕更是少見。根據某機構的一份《世界最古老的公司名單》,世界上創立時間超過200年的公司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 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
在這些200年老店中,大部分都是家庭式小作坊,而像太古集團這樣的跨國巨無霸鳳毛麟角。不僅如此,這家公司的命運浮沉,還與中國的發展——特別是近40年來的發展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1
「慢」:太古的經營特色
回到 2016年6月,在位於北京三裡屯的太古裡,太古集團攜手上海三聯書店舉行例如《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紀念圖書的首發式。次年11月,在上海市中心最繁華的南京西路,太古集團名下的「興業太古匯」開業。截至開業當時,出租率即達96%,一鋪難求。
【圖】興業太古匯 LG1 南廳(圖片來源:理想生活實驗室)
和國內大多地產企業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自從2008年北京首家太古裡開業以來,截至今年,內地總共只開了五家太古匯(分別是北京2家,成都1家,廣州1家,上海1家)。完全是「慢工出細活」的典範。
正如太古地產行政總裁白德利所言,太古地產不會過於關注市場短期的波動,會將視野放得更長,「多數是40-50年的周期,這也是我們不同的態度。」
「慢」不僅體現在太古集團的地產開發方面,也體現在這家公司的每一個方面,也許正是這種「慢」的精神,才讓太古集團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下面撲克投資家就帶大家再一次走進時光隧道,從太古集團200年的歷史長河中採擷幾朵浪花,以為後世之鑑。
【圖】廣州太古匯及其附屬項目,廣州文華東方酒店(圖片來源:百度)
2
大船起航
2018年11月5日,太古輪船私人有限公司(CNCo)中國區總部在上海正式成立,對接太古海運和太古散貨兩大核心業務板塊。這標誌著太古再次回歸闊別60年的上海——147年前,它剛剛來到這片熱土。
一家公司的歷史,記錄的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歷程,它所經歷的起起伏伏、榮辱興衰,更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時代的縮影。
回到1816年
太古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16 年於創始人約翰·施懷雅(John Swire)最初從事的是紡織業,由於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傳統紡織業遭到衝擊,他不得不離開故鄉約克郡,來到當時英國的海港,全球一線城市利物浦,創辦了一家小型貿易公司,這便是太古洋行的前身。
這家公司最初主要經營紡織品進出口貿易,並取得了不錯的發展。
【圖】太古洋行開業啟示(圖片來源:方志上海)
可惜到了1847年,老約翰卻「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因癌症而早逝,基業傳給兩個兒子小約翰和威廉共同掌管,當時兩人分別年僅 21 歲和 17 歲,就擔起了振興家族產業的重任。
等到威廉於1851 年成年之後,公司改名為 John Swire & Sons(約翰·施懷雅父子公司),也就是以大兒子的名字命名。1854 年,小約翰遠航澳洲淘金,雖然沒有淘到金子,但卻於 1855 年在墨爾本開設了辦事處,將企業的影響力擴展到了南半球。
與此同時,小約翰還通過代理人,將歐洲的棉產品銷往剛剛開放的中國東南沿海,其中就包括上海。
【圖】小約翰(圖片來源:頤之道)
「太古」兩字有深意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這家公司很可能會成為一家棉花貿易的巨頭,但就不會有「太古」帝國的存在了。所以說,一家公司的命運固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一家英國的公司怎麼就跑到中國來了呢?原來還是和美國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1860年,歐洲需要的棉花有85%來自美國。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後,北方封鎖南方的棉花出口,使輸入歐洲的美棉降到1860年的3%-6%。結果歐洲棉紡織業停工待料,棉價漲幅高達3.5倍,大批企業紛紛倒閉。
不變革,就滅亡。此時的小約翰,不得不另尋出路。與此同時,他還和當時負責中國市場的代理人發生矛盾,以上種種因素,使得他決定親自來一趟中國,開拓藍海市場。
1866年11月26日,小約翰從十六鋪碼頭上岸,正式踏上上海的土地。僅僅一個星期之後的12月3日,他就與合作夥伴巴特菲爾德成立新公司,並取名為 Butterfield & Swire。營業地址設在福州路四川路口的吠禮查洋行(Fletcher & Co)的老房子裡。公司不但從事對英國的茶葉和絲綢出口,還迅速拿下了航運公司、銀行和保險公司的代理權。
【圖】公司在上海報紙上的開業公告,注意公司已經使用了「太古」的中文名(圖片來源:方志上海)
給企業取名是一門藝術,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古代表久遠,加上太字則表示「最久遠」,因此太古洋行就是寓意「最久遠的外國公司」之意。看來給企業取名是一門藝術,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那麼「太古」這個中文名是怎麼來的呢?這有民間和官方兩種不同的解釋。
民間版:有一回小約翰在農曆新年間,當他乘船駛經一條村莊時,發現村莊內差不多每戶的門前都掛了寫著「大吉」兩個字的揮春,因此他認定「大吉」必然是一個「好」名字。不過,由於他不諳漢字,誤將「大吉」寫為「太古」,於是Swire的中文名字就變成太古了。
然而,官方解釋卻與此大相逕庭:「太古」二字是在1866年,由英國駐上海領事密迪樂(Thomas Taylor Meadows)在太古洋行於上海開業時,特意為公司所取。密迪樂曾在慕尼黑大學學過中文,精通中國文化,取這個名字是希望「太古」會成為巧妙的視覺雙關語,為公司帶來吉祥的意義。
【圖】「中國通」密迪樂
航運業商機
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到處一篇繁忙的景象,不管是內河還是近海,到處漂浮著繁忙的巨輪。相比之下,此時的清朝,多少呈現出暮氣沉沉的死板,連大小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也難得見到幾艘輪船,而萬裡長江上,更是一艘巨輪也難得見。
市場機會是廣闊的。幾個月後,小約翰成功地以36萬英鎊資本組建太古輪船公司,光緒九年(1883年)1月,太古的資本擴大到50萬英鎊。輪船增至20艘,總噸位達22.2萬噸,規模僅次於當時輪船數最多的中國輪船招商局,並且在與另一家外商航運業巨擘——美商旗昌洋行(Russell & Co.)的競爭中漸處上風。
【圖】太古的輪船停在上海外灘(圖片來源:方志上海)
隨著產業的不斷擴大,太古洋行於1906年在其主要的碼頭——法租界外灘太古碼頭邊興建新的辦公大樓,這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山東二路22號大樓。
【圖】今天的外灘22號,頂層是後來加的(圖片來源:方志上海)
1
一家做航運的公司,
怎麼又跨界做起糖來了呢?
我們已經知道,太古輪船公司做的是跨國貿易業務,其中就包括爪哇及菲律賓進口原蔗糖,然後賣到中國和日本這樣的消費市場。由於跨國貿易業務日益增長,加上市場對精煉食糖需求的增加,太古萌生了自建糖廠,打通上下遊產業鏈的念頭。
1881年,太古洋行在港島鰂魚湧臨海區購入大片土地,成立太古糖業有限公司。太古煉糖廠的興建工程不久便展開,並於1884年投入運作,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和最先進的廠房之一。在建造糖廠的同時,太古船塢及香港汽水廠於1883年一起建成,使鰂魚湧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的工業區。
相比其他香港煉糖廠,太古糖廠享有不少優勢,船塢就在廠房邊,同時擁有小船隊方便運載貨物,另外太古航運負責運送糖廠的原料和糖製品,它的船隊將原糖從澳洲、爪哇和菲律賓運來香港,又將製成品由香港輸出,從而給太古糖廠很大的支持,可謂是產運銷一條龍,有力節省了中間成本。
糖廠還憑著一套有效的推銷系統,成功打進中國內地的市場。1925年,太古糖廠擴展成全世界最大的一條龍形式生產 (single-unit) 糖廠。1928年中華火車糖廠結業,並把制方糖的機器賣給給太古,讓太古在製糖業的領導地位更加鞏固。
【圖】1924年的太古製糖廠(圖片來源:香港地方大典)
二次大戰期間,太古的廠房遭受到嚴重破壞。戰後的1947至1948年間,公司決定重建廠房設施,又同時把公司註冊從倫敦遷到香港。
經過差不多十年的中歇,糖廠終于于1950年重新投產。到六十年代,太古成為香港唯一的煉糖廠,而糖產品則是「香港出口價值最高的食品」,可見太古糖廠在香港經濟地位的重要性。
【圖】1950年代太古糖廠新購入的食糖結晶機(圖片來源:香港記憶)
由於香港經濟的騰飛,地價日益高昂,太古糖廠於1972年停產後,公司轉而集中經營食糖的進出口和供應業務。
時至今日,太古食品以「太古」品牌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零售、餐飲及工業市場營銷各類優質的糖產品、茶、咖啡、鹽及胡椒粉。太古食品透過太古糖業於中國內地設有三家包裝廠房,也建立了相當穩定的出口業務,在東南亞、中東及北美洲市場營銷「太古」品牌產品。
【圖】太古食糖的全球銷售網絡(圖片來源:太古糖業官網)
1934年,太古洋行在位於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交界處的雷上達路(現今興國路)和海格路(現今華山路)路口興建被稱為Hazelwood的大班(總裁)宅邸,樓頂用數十噸重的紫銅板打造,可謂不惜血本。
【圖】 當年的太古大班宅邸(圖片來源:方志上海)
4
從抗戰到戰後:
太古在中國內地的撤退
大興土木,往往是危機的前兆:這雖說是玄學,卻也有幾分事實驗證。
航運製糖兩開花,太古在中國的生意似乎做得風生水起,然而好景不長,一場浩劫正在慢慢逼近。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起初,太古仍能因英資身份免受戰火波及,但形勢正危如累卵,華洋企業的生存空間也岌岌可危。雪上加霜的是,中國軍隊撤退時,為阻慢日軍追擊,特意在上海與南京之間的長江水道上,鑿沉了數十艘船隻做障礙物,以此拖慢日軍以水路前進的速度。
【圖】1938年黃浦江邊沉沒的輪船(圖片來源:太古洋行 | 百年商賈從上海發跡)
到了1941年底,日本發動太平洋(601099)戰爭那刻起,太古在華建立了近七十年的基業就幾乎毀於一旦。1941年12月8日清晨,日軍連環突襲珍珠港和香港等地區,不宣而戰,再迅速進駐上海和天津等地多個租界。最後,香港於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淪陷,太古也走進了它在華歷史中一段最黑暗的年代:部分船隻被日軍擊毀,倖存的船隊四散,火速撤離戰區,逃到東南亞海域,再輾轉南下澳洲;一些不幸的船隻和船員就只好束手就擒。
中國抗戰期間,太古洋行只剩下重慶分行堅持營運,處理僅餘的零星業務,與太古在印度孟買和加爾各答的分行保持聯繫,公司的倫敦總部也在德軍的空襲中化為瓦礫。
二戰結束後不久,太古發現它在華的資產幾被掠奪一空,而中國各大城市正百廢待興,港口布滿沉船,加上內戰如箭在弦,商貿前景極不明朗,外資企業的經營自然也是面臨重重困境。
公司決意要為開拓新的業務方向。董事層認為,空運業是戰後世界的未來發展關鍵,於是積極為太古洋行搜尋航空代理業務,並由1947年開始,將原來投放重建太古船塢的部分資源用於發展啟德機場的飛機工程設施上。第二年又購入僅僅成立兩年的國泰航空45%股份,從而在航空界佔有了一席之地。
【圖】國泰航空的標誌(圖片來源:百度)
解放戰爭後期,在華外資企業根據戰爭發展的形勢,紛紛將企業資金外移。而作為航運巨頭的太古,此時何去何從,就成為了擺在太古中國公司面前的一道選擇。
1954年, 國際局勢趨於緩和, 中英兩國互派代辦, 英國官方對英商的態度是儘快轉讓其在華企業, 並認為不可能支持英商在轉讓中謀取高價。英商也體會到,轉讓是結束企業唯一可能為中方接受的方式。由此太古公司終於提出了轉讓申請, 它們的目的是:希望在擺脫其不動產及有關義務的負擔後,致全力於對華貿易和航運。
【圖】50年代的上海碼頭(圖片來源:愛歷史)
經歷了多輪艱苦的談判後,1958年12月下旬,太古集團所屬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太古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太貿股份有限公司、太古製糖股份有限公司同時發表聲明,將他們在中國內地的全部財產轉讓給上海市外輪代理公司。1959年,太古全部資產完成轉讓給上海有關機構的手續,就此,太古在上海長達93年的經營史告一段落。
而太古洋行大班位於法租界的豪宅,此時在幾易其手後,也有了新的用場:改名興國賓館一號樓,作為高級招待所,專門用於接待政府要員和外國貴賓。
【圖】興國賓館一號樓,昔日的小樹苗已經成為參天大樹(圖片來源:老小孩的新浪博客)
上世紀80年代,太古重新開拓大陸市場時,曾在興國賓館一號樓舉行董事會議,據說董事們個個感慨萬千。現在英國和香港等地太古公司的員工如果來上海,都會要求入住一號樓,有些「企業文化尋蹤」的意味。
5
立足香港,放眼全球
雖然在中國內地暫時落幕了,但太古的業務並沒有終結,而是利用此前豐厚的積累,在航空、海運、快消等多個領域繼續大放光彩。
就在1959年太古完全退出中國內地的當年,國泰航空購入首架渦輪螺旋槳飛機(洛歇 L188 Electra)。同時還取得北行往日本和南行往雪梨的航權。這時國泰航空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地區性航空公司,到1962年接收首架Convair-880M型飛機後,更進入了噴氣式飛機的時代。
到了1973年,國泰航空年增添首架波音707 型長途飛機,此後10年,該公司發展神速,引進了一系列L1011 型三星式廣體飛機,並在1979年購入首架波音747-200型噴射式珍寶客機,迅速加強公司的實力。翌年,國泰航空首次開辦直飛倫敦的航線,成為真正的國際航空公司。
【圖】國泰航空的客機(圖片來源:百度)
到了1972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香港地價飛漲,在這一年,太古集團關閉了位於鰂魚湧的煉糖廠,集中精力從事包裝及經銷業務。同時,太古船塢位於香港島的生產設施也由於大型貨櫃運輸時代的到來而沒落。
到了次年,太古與前競爭對手香港黃埔船塢合併,成為香港聯合船塢集團,總部遷至香港貨櫃碼頭。而太古船塢和糖廠騰出的大量土地,促使了太古地產的成立。至此,太古開啟了長達50餘年的地產之路。
1985年,太古地產著手開發位於香港的旗艦項目——太古廣場。該項目有助於形成公司的長遠發展策略,並將其複製到中國內地和美國,即發展位於戰略要地,並與主要交通樞紐相連的綜合開發項目。此後太古開發的多個地產項目,其設計思路都有太古廣場的影子。
【圖】香港地標之一的太古廣場(圖片來源:百度)
在地產行業大放光芒的同時,太古依然不忘初心,並未丟掉實體經濟:早在1965年,太古收購了一家美資公司Hong Kong Bottlers。這家公司持有可口可樂的香港裝瓶業務專營權。當時其年產量為1.04億瓶。到了1974年,年產量就高達1.8億瓶,而公司亦名列全球首五十家可樂裝瓶商。
後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耕耘,太古已發展成為全亞洲及美國最大的可口可樂裝瓶商之一,在香港、臺灣、中國內地12個省市和美國西部廣泛地區行使生產、推廣及經銷可口可樂公司產品的專營權,專營區域覆蓋逾7.2億人口。
【圖】江蘇太古的可樂灌裝線(圖片來源:百度)
6
以慢為進:太古的經營哲學
太古從不成為兇猛的併購者,規模的愛好者。而是扮演「悶聲大發財」的角色。
以太古地產為例,進入中國內地15年,僅僅開了5處,比起國內的那些巨無霸不知道慢到哪裡去了,但它就是樂此不疲。
也正是這樣的「緩步」前行,最終助力了它203年的成長,也讓它見證了中國從積貧積弱,到初步崛起的歷史進程。昔日香港的四大洋行,如今只有太古薪火相傳——會德豐被船王包玉剛奪取,和記黃埔成為李嘉誠旗下企業,而曾經實力最為雄厚的怡和洋行,也已出走百慕達。
下面我們以2011年時任太古集團主席白紀圖(Chris Pratt)接受專訪的一段話,來解釋「以慢為進」的太古哲學:
我們希望尋求系統性發展。我們不會這樣做:進入某個領域發展之後賣掉,然後再轉投其他領域。我們只想進行投資、持有,實現平穩增長。目前的大部分業務都是這樣,比如船務已有150年歷史,航空業務從1946年就開始了。保守,強調質量,我想這就是我們的企業文化。太古的座右銘就是謙遜。我們不是特別有野心,但並不軟弱。我們也沒有想方設法提高股價,在我們看來,如果把份內事情都做好,股價自然會上漲。那些可以使短期績效看起來非常漂亮的事情,對我們都沒有誘惑力。
【參考文章】
1. 太古輪船在滬正式成立中國區總部:國際船舶網,2018
2. 香港太古集團以慢為進:仇勇,2011
3. 一塊太古方糖的漂流:盧曦採訪手記,2016
4. 保存公司的歷史記憶|走進太古檔案館:頤之道,2016
5. 15年5座一線地標,「太古慢」的生存之道:36氪,2017
6. 太古洋行 | 百年商賈從上海發跡:Harzadous,2018
7. 年銷1700億元,業務遍布海陸空,太古集團不止覆蓋7億人的可口可樂!食品板:2018
8. 誰說富不過三代?黃培峰,2016
9. 被監押的帝國主義——英法在華企業的命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0. 三十而立,江蘇太古在改革開放中前行:揚子晚報網,2018
11. 太古十年,觀點地產網:2012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撲克投資家。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