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維州發布公共健康預警 呼籲民眾避免觸摸蝙蝠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澳維州發布公共健康預警 呼籲民眾避免觸摸蝙蝠

2018-05-11 14:30: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中新網5月11日電 澳洲新聞網援引《時代報》11日刊文稱,澳大利亞維州發布公共健康預警,呼籲民眾避免觸摸蝙蝠。不到1%的澳洲蝙蝠攜帶狂犬病病毒,被蝙蝠咬傷或抓傷的人應該立即用肥皂清洗傷口,並立刻尋求救治。

資料圖:蝙蝠。 趙春亮/攝

  文章摘編如下:

  上個月,一隻攜帶狂犬病病毒的蝙蝠咬了一位澳大利亞男子。此事也促使有關部門發布公共健康預警。

  據悉,該男子於4月被咬,他當時是想幫助這隻受傷的蝙蝠。測試顯示,這隻蝙蝠攜帶著狂犬病病毒,這種病毒與狂犬病密切相關。而狂犬病在沒有得到治療的情況下是100%致死的。

  不過,幸運的是,這名男子立即就接種了兩周的狂犬病疫苗,他也因此沒有感染狂犬病,倖存下來。但是此事促使維州的副首席衛生官Brett Sutton提出警告,他呼籲大家要避免觸摸蝙蝠。

  Sutton在警告中說:「澳洲蝙蝠狂犬病病毒是罕見但致死的疾病,這種疾病可能從蝙蝠傳播到人身上,家養的寵物也可能處於風險中。被感染後的蝙蝠抓傷或咬傷都可能傳播這種病毒。如果一個人被攜帶有狂犬病病毒的蝙蝠咬傷,而且之後還沒有注射狂犬病疫苗,出現相關症狀之後是100%致命的。」

  早期感染症狀包括頭疼、發燒和疲憊,之後很快就發展到麻痺、譫妄、抽搐,最後是死亡。這些一般都發生在首批症狀發生後的一兩周內。

  據悉,不到1%的澳洲蝙蝠攜帶狂犬病病毒。從1996年至今,維州共發現了14隻攜帶狂犬病病毒的蝙蝠,而且還從來沒有發現過人類病例。

  Sutton表示,被蝙蝠咬傷或抓傷的人應該立即用肥皂清洗傷口,並立刻尋求救治。避免感染的最佳辦法是避免撫摸蝙蝠。

  「只要大家避免撫摸蝙蝠,那些飛狐群落和大蝙蝠是幾乎不會給維州人帶來風險的。」

  科學家稱,蝙蝠就是疾病的保育區,它們會傳播60多種可以感染人類的疾病。

相關焦點

  • 澳維州引入"紅黃綠"通行系統 避免邊境關閉引混亂
    中國僑網1月12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導,從11日開始,澳大利亞維州將面向所有途經其他州的民眾引入一套交通信號燈系統,直接顯示警告和限制令,從而避免邊境關閉造成混亂局面。《先驅太陽報》報導稱,據悉,這項永久性的新系統是為了響應民眾因南澳、新州和昆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而迅速關閉邊境產生的困惑和憤怒。
  • 澳維州引入「紅黃綠」通行系統 避免邊境關閉引混亂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月12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導,從11日開始,澳大利亞維州將面向所有途經其他州的民眾引入一套交通信號燈系統,直接顯示警告和限制令,從而避免邊境關閉造成混亂局面。《先驅太陽報》報導稱,據悉,這項永久性的新系統是為了響應民眾因南澳、新州和昆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而迅速關閉邊境產生的困惑和憤怒。根據新系統,維州民眾跨越邊境仍需要獲得許可,但是可以被允許去往澳大利亞任何被標記為「綠色」的區域。途經「黃色」區域的民眾也需要獲得許可,並且在抵達住處後必須接受核酸檢測並自主隔離,直到拿到核酸檢測為陰性的結果。民眾不得穿行「紅色」區域。
  • 澳媒:切勿觸摸蝙蝠!澳蝙蝠或攜帶致命病毒
    中新網1月5日電 澳洲新快網刊發編譯文章稱,南澳夏季的高溫天氣,導致不耐酷暑的蝙蝠紛紛從樹上掉向地面。近日,南澳衛生廳向公眾發出警告,蝙蝠可能攜帶致命疾病,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落地蝙蝠。近日,南澳衛生廳、第一產業廳及環境部門人員紛紛發出警告,提醒民眾切勿用手觸碰蝙蝠。
  • 維州發布近十年首次火災紅色預警!
    而在周三晚上墨爾本的溫度仍將維持在20到30度之間可能不會低於25度而墨爾本11月的平均最高溫度僅為22度可見這兩天有多熱了在維州北部而對於維州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人來說你要注意了這些區域正面臨林火的危險維州有關部門敦促上述區域的人儘快撤離在Mallee和Northern Country地區
  • 維州經濟景氣度高飆 墨爾本經歷人口大繁榮
    維州財長Tim Pallas指出,本州全職就業崗位增長率無論按絕對值還是百分比,都是澳洲最高。   澳國民銀行(NAB)上周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維州商業環境指數在澳洲大陸最為強勁,並達到了2007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消費信心指數則在過去一年中跳漲了12%。   維州對於外部人口散發出強勁的吸引力。
  • 澳大利亞維州州長上臺發言,旁邊翻譯竟然雙手豎中指!視頻曝光,全澳...
    7月22日,在面向全澳的新聞發布會直播現場,州長Andrews還在一邊說著話呢,突然,手語譯者竟當著所有人的面、對著鏡頭「豎起中指」……雖然「豎中指」的過程轉瞬即逝,但是火眼金睛的網友很快就捕捉到了這一幕,
  • 蝙蝠咬人事件頻發 澳醫務人員籲人們遠離蝙蝠
    蝙蝠咬人事件頻發 澳醫務人員籲人們遠離蝙蝠 2008年12月18日 1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12月18日電 綜合報導,澳大利亞近來蝙蝠咬人事件頻發,新南威爾斯醫療機構17日呼籲人們遠離蝙蝠,被咬者容易感染可能致命的類似狂犬病毒。
  • 罕見的南露脊海豚在澳大利亞維州海岸擱淺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第一次在維州海灘發現深海海豚擱淺。經維州環境、土地、水務及規劃部的自然環境規劃官員曼迪·沃森證實,2019年12月在仙女灣東海岸擱淺的南露脊海豚是維州第一次發現該類海豚。隨後,在2020年1月初,人們在仙女灣附近發現了第二隻擱淺死亡的同類海豚。
  • 維州恐陷疫情反撲...
    別看維州昨日新增僅16例,但這連續多日的超過兩位數增長數字著實教人擔憂。雖然大家早就知道隨著解封,疫情很可能反撲,但如何控制住,卻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現下似乎除了警告,別無他法。 根據統計,最近幾天以來,維州的新增已經佔據了全澳新增的80%以上,而且大多數新增病例都是群集性感染!
  • 澳人乘機迎巨變:各種黑科技上線,連上廁所都要預約了
    政府此前曾表示,維州即將在下個月恢復接收國際入境航班。 所以說,建議旅客們還是儘量在家先「準備」一下,再前往機場,這樣既能避免在公共場合跟別人的接觸,還不會遇上沒廁所可上的尷尬情況。 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本周在她的新內閣宣誓就職時,預計也將就澳人入境紐西蘭發表一項聲明。 此舉將意味著澳人自3月20日以來首次可以出國旅行。
  • 紅橙黃藍預警突發公共事件(圖)
    具體來看,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經濟安全事件、涉外突發事件等
  • 駐澳大利亞使館提醒在澳中國公民注意防範煙霾天氣
    澳氣象局、各州、領地消防和應急部門發布不同級別預警。山火導致的煙霾頻發,空氣汙染加重,影響當地民眾身體健康和正常出行,澳首都地區緊急服務機構已宣布該地區進入戒備狀態。駐澳使館提醒在澳中國公民:NO1避免前往易發生林火地區,關注各州發布的山火提醒信息及當地空氣情況,加強自身防護,如遇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
  • 使館送「健康包」澳洲留學生太幸福!
    希望澳人別再放飛維州能保持住疫情以來的「硬核」態度和「優秀作業」墨市政府承諾給留學生發錢澳洲國會通過千億工資補貼最近,澳洲國會正式通過了1300億工資補貼計劃,墨爾本領事館給中國留學生送「健康包」巧了,昨天接連給墨爾本留學生的好消息不斷!墨爾本總領館也發布重要通知:滿載祖國關懷的「健康包」已經在馳往墨爾本的路上!
  • 維州官宣進入Stage 3!回國困難,在澳籤證又即將到期,怎麼續籤?
    ‍‍‍‍‍最新、最熱、最乾貨、盡在澳大利亞移民家園來源公眾號:領英留學移民今天早上,維州州長宣布維州正式進入抗疫階段三!更多嚴格抗疫措施即將出臺!昨晚維州確診新增56例,總確診人數達到821!澳洲的情況仍然嚴峻很多小夥伴選擇回國但是,為了控制境外輸入病例數量,中國籤證中心已停止派發中國籤證。
  • 返澳現新途徑,4國要對澳...
    到目前為止,流行病學家對維州的密切接觸者追蹤和公共衛生團隊的努力表示信任,他們自周三發現第一例病例以來一直在努力確定220名密切接觸者的身份,這些密切接觸者目前已被隔離。    圖源:網絡  昨天,澳媒報導稱,維州的一名電車工人的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  在Malvern倉庫工作的Yarra Trams員工在訪問了一個公共暴露地點後感染了該病毒。
  • 澳大利亞維州確認2人感染超級細菌死亡
    食品夥伴網訊     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維州健康機構今日證實,自2012年以來,致命超級細菌--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CRE)已造成維州18人死亡,近60例感染病例,衛生部門警告需對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採取防控措施。
  • 澳媒:應對極端天氣與恐襲 墨爾本設多個避難中心
    澳媒:應對極端天氣與恐襲 墨爾本設多個避難中心 2017-11-13 17:11:5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澳研究所開發新冠病毒快速檢測方法 助民眾儘快復工
    據報導,該項目由安德森副教授負責,該研究所可能在9月發布有關此研究項目的重大聲明。此前安德森曾做出類似的研究,開發了一種檢測愛滋病患者免疫細胞的實驗。報導稱,維多利亞州政府已在該項目中投資了100萬澳元,但是類似的測試也引起了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