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三大神話體系之一的北歐神話,其影響力並不及希臘神話那般深遠,然而無論是尼爾·蓋曼的代表作《美國眾神》《蜘蛛男孩》,亦或是漫威的電影《雷神》《復仇者聯盟》,我們都能從中窺見不少有關該神話體系的內容,除去新鮮感外,同時也能感受到北歐神話所獨具的特色與魅力。
若想更為系統地了解北歐神話,《埃達》《尼伯龍根之歌》等作品無疑是首選,但其詩文的形式相比會讓不少人望而生畏。作家茅盾的《北歐神話ABC》一書雖淺顯易懂,但作為西方文化科普類書籍多少又顯得有些正統,相比之下,英國當代作家喬安娜·哈裡斯的《洛基啟示錄》倒是個不錯的選擇,《洛基啟示錄》一書以奧丁世代的興衰為線索,講述了從世界誕生至諸神黃昏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其內容不僅較為完整的還原了整個北歐神話體系和發展過程,同時詼諧生動的語言和跌宕起伏的劇情,以及充斥其中的古希臘悲劇的色彩與英雄主義,也使本書有不錯的閱讀體驗。
書中所涉及的眾神及其他人物雖多,但作者有意避免了眾人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故事中的情況,因而讀者大可不必擔心會因人名過多而繞暈;若是真的不記得文中突然提及的人物是誰,前言後貼心準備的人物介紹,也將發揮不錯的作用。
而《洛基啟示錄》一書最大的亮點則在於,不同於「正統」作品中往往以奧丁、託爾為視角,將經常製造惡作劇的詭計之神洛基打造成一個狡猾奸詐的角色;本作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以洛基為視角,使得這個因引發了諸神黃昏的惡神充滿了人情味,同時也使讀者對其不公的經歷感到了一份同情、不甘與無奈。
毫無疑問,無論洛基是好是壞,眾神終究沒有歡迎過他,這種排外性自始至終從未發生過任何改變。雖說洛基在初來乍到時便已看清了這一點,但那時尚且「單純」的他,始終對這些人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認為自己能通過魅力讓其折服,通過智慧得到他們的認可,通過堅持與努力收穫應有的尊重與地位。
所以每當危機出現,無論是主動亦或是被動,都由其攬了下來,並最終巧妙地將其一一化解。他雖是麻煩製造者,但更多時候是在給眾神擦屁股,並且想盡一切辦法討好那幫傢伙。可最終他得到的是什麼?不過是一時虛幻的名聲罷了。若是相安無事,大家便虛情假意地將他捧到高處;可但凡危害到自身利益,他便是首先被摔倒地上作為墊腳石的那一個。
所以,當洛基帶著六件寶物歸來,信心滿滿地相信眾神會和他站在一起時,卻不幸收到了赤裸裸的背叛和羞辱。嘴巴上的九個針孔或許會伴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消失,但隨之而來的心靈創傷卻成為了復仇的沃土——不曾道謝,未曾接納,沒有尊重,美好幻想的破滅正是洛基開啟黑化之路的重要原因。與其說是洛基不仁,倒不如說眾神不義在先。
最終,洛基將他那原本用於化解危機的智謀,轉而用來給這幫自以為是的傢伙挖陷阱,並坐等對方自己跳進去。正如他所說,人人皆有弱點,面對外敵時他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使得自己的計謀攻無不破戰無不勝;如今用在眾神身上,同樣順手,畢竟他們的天性意味著眾神同樣會因追名逐利而衝昏頭腦,他所做的,不過是在其耳畔說出事實罷了。
無論是芙蕾雅的自跌身價,還是弗雷將兵器拱手讓人,以及巴爾德和霍德爾之死皆是如此。正如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洛基的黑化與復仇行動,也使得奧丁世代走向了萬劫不復的諸神黃昏。
只不過,洛基雖是引起龍捲風的蝴蝶,但將其放在雨林之中,鼓動其揮舞翅膀的卻是女巫古爾薇格。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奧丁,還是被譽為先知的密彌爾,亦或是愛子心切的芙麗歌,以及身為主人公的洛基,都不過是她的棋子罷了。
至於密彌爾的《預言者之書》,與其說是預言,倒不如說是一個可怕的魔咒。正是因為眾神都認為「事實必將如預言所說」,致使所有人全都被困在了裡面,使得原本應有無數條路可供選擇的未來,變得像是早被安排好了一般,誰也逃不出去——特別是當你看完全書,讀到最後的《預言者之書》全文時,尤其有這種感覺。
或許奧丁曾有關衝破這一束縛的想法,但是他終究還是因所謂的預言縮手縮腳,僅僅毫無誠意地嘗試勸說了一下洛基,便沒了下文,聽天由命;或許在最終諸神黃昏的那一戰中他是勇猛的,但在面對所謂的命運之時,卻懦弱無比。
所謂的諸神黃昏,無疑預示著奧丁世代的徹底覆滅,而這同時也是北歐神話獨特之處。在這一神話體系中,神不是萬能的,世界也不是永恆的,即便高高在上,所向披靡,也同樣要面臨滅亡的命運。同時,相較於描繪創世的榮光,北歐神話更側重於描述毀滅。只不過,當萬物消亡之後,新的生命將再次形成,而世界也將進入新的輪迴。
或許正是這種由生到死,又向死而生的觀點,造就了北歐日耳曼民族頑強堅韌的意志,也使得這段瑰麗的神話故事,呈現出了別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