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概念普及 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2021-01-08 中投顧問

  上周末北京的200場講座中有近50場為付費

  線下付費講座緣何「雖有人氣尚無錢途」?

  周末的北京,大都有近200場講座、沙龍在各個角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活動的主題也是五花八門:從圖書分享和籤售、手工藝品製作到出國留學、形象塑造再到時間管理、演講與口才乃至AI技術科普……各色各樣的主題講座沙龍填滿了這座城市。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機遇:線上付費講座被指「販賣焦慮」

  「知識付費」概念自2016年起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得到、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陸續推出多款付費產品,內容品類遍布各個領域。網際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讓不同地點的用戶在任何時間參與進來,是線上付費的最大優勢。

  但經歷了兩年持續的爆發,知識付費逐漸受到「販賣焦慮」的批評,用戶也漸趨理性。蜻蜓FM COO肖軼就發出了「知識付費涼了」的聲音:「課程這個東西很重,大家壓力很大。我們很多時候在學一些泛知識。」

  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線下付費講座應運而生。

  根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統計,上周在京開展的付費講座沙龍活動大概有50場左右。從類型上來看,主要集中在培訓諮詢、形象設計、情感關係等幾個領域。

  現狀:「叫好不叫座」困局待解

  這50場線下付費講座,大都具有實用性較強、能及時反饋效果、針對特定人群的特點。

  雖然場次不少,但正如前媒體人笛笛所說,這些付費講座規模小、盈利難,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

  北青報記者發現,大部分付費講座的價格在40元以下,高價講座基本集中在形象設計領域,包括美妝技巧、服飾搭配、髮型設計等等。比如上周日舉辦的一場新書籤售會,入場門票售價49元,但參與活動的觀眾都可以收到作者的新書,該書在網上售價為33.8元。這樣算下來,收費其實只是個名義,主辦者想藉此盈利幾乎不可能,可謂「賠本賺吆喝」。而且很多長期參加免費講座的聽眾,還不理解付費的模式,參與度還有待提高。

  顯而易見,付費講座想提高收益,自然希望擴大受眾規模。但北青報記者發現,大多數講座是以沙龍的形式進行,而不是在大禮堂、大會議室等。箇中原因,「6-12人參與效果最好,超過12人所有用戶的體驗都會下降。」奧芝驛站咖啡館的店主喬喬解釋道,這家獨立咖啡館非常注重與用戶互動,自今年3月以來,他們已經舉辦了10餘場關於咖啡的系列講座,「其實講座屬於給大家的福利活動,收費基本都用於場地和材料費了。」

  突破:應放大線下活動的「交流感」

  通常來說,用戶在時間和金錢上投入的成本越高,參與時便會越專注、認真;對於活動主辦方而言,面對面的交流能夠更好地觀察用戶的神態和情緒,得到及時的反饋,有助於提高講座的質量,可謂雙贏。可為何還 「有人氣無錢途」?

  看來,線下付費講座想得到發展,需要找到自己的優勢,並根據它來進行精準的定位:

  線下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無法與線上競爭,但在參與感、互動性上有著天然的優勢,這或許是值得線下付費講座主辦方挖掘的點。

  在喬喬看來,線下參與的魅力是線上講座無法替代的:「在線下每次碰到的人、聊的話題、發生的事情都很獨特。每個人都會帶來不同的東西,可以遇到自己平時環境中無法相遇的人,可以自己去感受語言無法傳達的東西。」

  據統計,在線下付費講座領域,形象設計和婚戀關係的內容最受歡迎。這跟用戶的高參與度和兩性互動形式分不開。

  有人說,如果線上講座是為「知識付費」,那線下講座可以往「交流付費」的方向發展:主講人並不是高高在上地在臺上指點江山,而是要了解聽眾的想法,與他們溝通並幫助解決問題;還要創造氛圍,讓參與者愉快交流。

相關焦點

  • 未來知識付費的社會價值將越來越重要!
    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知識付費越來越普及,內容廣度也越來越豐富。那麼知識付費的價值對社會來說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知識付費的內容體系什麼? 傳統問答平臺(百度知道等)和社會化問答社區(知乎 )的自由性,使信息內容顯得具有娛樂性和泡沫性。
  • 線下付費講座緣何「雖有人氣尚無錢途」?
    在大眾以往的印象中,絕大部分講座是以免費和公益形式舉辦的,但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普及,付費講座正越來越多。  機遇:線上付費講座被指「販賣焦慮」  「知識付費」概念自2016年起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得到、知乎、喜馬拉雅、蜻蜓FM等線上平臺陸續推出多款付費產品,內容品類遍布各個領域。
  • 未來知識付費平臺的價值將越來越大!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知識付費越來越火,人們已經習慣利用碎片時間去進行高效學習。 但是信息泛濫、時間有限,傳統閱讀和正規教育已無法滿足用戶不斷上升的知識獲取需求,跨界化、碎片化的知識付費模式恰恰解決了用戶信息獲取的困擾。
  • 知識付費比拼內容含金量
    白領小袁盤點了自己去年的花銷,知識付費已經與健身投入不相上下。隨著智慧型手機深度侵佔現代人的生活,年輕人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碎片化,這讓知識變現迎來黃金期。只是,付費內容到底含金量如何,考驗著人們持續買單的信心。
  • 知識付費平臺良莠不齊泡沫多 一些爆款已黯然下架
    如今,知識付費的浪潮席捲了整個內容行業,越來越多的優質內容創造者開始享受到知識付費所帶來的紅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 知識付費系統有哪些?你常用的付費平臺是哪個呢?
    一、知識付費系統類型介紹1、知識付費內容呈現方式分類根據知識付費呈現方式,知識付費平臺可分為社交問答、付費講座、專欄訂閱、社區直播等類型。問答類型有c2c的知識分享討論、積分型、招標懸賞類型。其內容生產門檻較低,基本上人人可參與,相應的回答知識性參差不齊,用戶黏性較低,以圖文為主。b.付費講座:內容生產者自選主題進行單次內容分享,主要以音頻、視頻,輔之圖文進行分享,用戶試聽後可自主選擇是否付費購買。c.專欄訂閱:內容生產者推出長期的系列課程、講座等。
  • 愛奇藝的增量 知識付費的「伊甸園」
    但是,沒有人會拒絕智慧,沒有人能拒絕那顆明辨是非的知識之果。知識,是蘇格拉底眼中世上唯一的善,是至今仍被篤信的改變命運的神奇力量。而知識付費,這個概念自2015年誕生以來,不僅是無數內容從業者和媒體出版人從四面八方湧來,很多大型的網際網路平臺也不願意錯過新一輪的機會,希望能夠趕上這個風口。2017年,知識付費行業快速發展。
  • 知識付費趨勢下,如何做知識付費推廣?
    知識付費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行業,有些人認為知識付費是個智商稅的行業,交了錢學習後卻毫無收穫,但我認為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一下這個行業,知識付費到底是什麼呢?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和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而知識付費推廣,是在知識付費生態下,把知識給到需要者的過程,作為知識付費傳播者的我們則需要在這個運營過程中細化這個過程,讓更多的人看到的我們產品,從而實現付費購買。一、什麼樣的產品適合做知識付費推廣?
  • 知識付費推動自媒體商業化,2020年知識付費產業發展與前景分析
    一、知識付費行業發展迅速知識付費產業鏈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2013年微信公眾號普及之後,徹底改變了中國居民的閱讀習慣。付費打賞、付費閱讀被迅速推廣,付費推廣、付費微信群也隨之出現。社交型知識付費平臺,依靠社交媒體衍生出來相關付費產品,以付費問答、閱讀為主。互動性交流顯著,可進行點讚、評論、私聊等,但也正因為是基於社交媒體,內容交寬泛,專業性有所欠缺,問答質量參差不齊。
  • 2016年知識付費迎來了春天,2017知識付費東風還會吹多久?
    ,此外知識(內容)付費產品在內容結構、內容深度、碎片化與系統性學習之間存在矛盾;未來,稀缺的內容將是知識(內容)付費產品發展的基礎,此外回歸內容,回歸知識本身,發展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將是未來的重點發展趨勢,專業細分的、深度垂直專注某一領域的知識產品將越來越多;一、知識(內容)付費時代來臨在2016年的移動網際網路市場上,「內容創業」、「內容風口」、「知識共享」
  • 什麼知識付費,會讓用戶覺得值得付費?
    所以,沒有什麼知識是天生就高人一等的。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信息,付費的同時也激勵優質內容的生產。——百科。知識付費所付的「費」是用於購買某一實體產品或服務的。購買這個過程中又會2個概念:「價格」與「價值」。
  • 知識付費經濟背後:視頻與技術
    有人說,一個人的一生都在為知識付費,從胎教的音樂再到支付給老師和學校的費用,我們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直在為知識付費的過程。3年前,吳曉波、羅振宇等一批知識精英開創出「知識付費」這個概念後,時至今日,各種知識付費產品紛紛湧現。
  • 知識付費賺錢與知識付費學習
    作為一個知識工作者,我賣的不僅是自己,還有自己的知識,比如說我的顧問費、諮詢費,包括我賣課程和社群。也經常有人問我知識付費的一些問題,所以今天來聊聊知識付費這個話題。臨時寫的幾點分享,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啟清單模式:1、所謂知識付費,本質上就是一個時間值錢的人,或者是有某項技能的人,將自己的時間、技能進行出售。而知識付費就像是一層窗戶紙,捅破之後就會有頓悟的感覺。2、從2016年知識付費開始流行起來之後,也有一些人渾水摸魚,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割韭菜」。
  • 知識付費愈發火熱,普通人如何參與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自2016年出現以來,一直獲得了高速發展。尤其今年,大部分人對知識付費有了更深刻的實踐與認知。隨著現在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內容付費的意願也逐漸加強。各大內容平臺、媒體等紛紛推出付費模式、會員制度,知識付費已經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 思勉思想節|網絡時代的知識付費與知識獲取
    在知識上,這個矛盾也是格外突出的。當平等主義作為現代價值被接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知識,知識的含金量和高貴性便降低了。當獲取知識從特權變成一種權利的時候,它一定會有一些損失。這時候就要看你站在哪個立場上,如果你站在一個更具有同情心的,更具有平民精神的立場上,正像當年馬丁·路德把聖經翻成德語的時候,他讓更多人接觸到聖經,讓他們得以直接面對上帝,這帶來了很大的革命。
  • 內容付費知識付費平臺有哪些你知道多少網際網路知識付費行業知識付費怎麼推廣
    這是我自己操作的項目截圖                             話不多說,進入主題。                  內容付費          想在網際網路上淘金,很自然的就賣起了配方,也就是虛擬資源的一種。
  • 「付費訂閱專欄」 知識付費背景下的「新出版」
    雖然多數從業者更願意自稱為「知識服務業」,但大眾與媒體很自然地把這個新領域稱為「知識付費」,明晰定位為「為知識付費」,把中國人可能最關注的兩個話題——知識與金錢巧妙地嵌入其中。其實圖書,本質也關聯到知識與金錢。正如興登堡發明鉛字印刷術後,世人評價,「印刷業刺激了所有知識的商品化過程」。
  • 智果內容付費系統,只做知識付費的優質產品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網絡也不斷普及,成了人們日益依賴的必需品。人們會在閒暇時間上網,獲取一些新資訊,也會在有疑惑的時候從網上得到解答。但是隨著網絡市場的發展,信息也不斷冗雜,人們越來越難以從網絡上辨別信息的有用性以及信息的真假。
  • 方笑一 | 「知識付費」正在變成「知識表演」和「知識追星」【「網絡時代的知識付費與知識獲取」圓桌會議④】
    這裡以古詩詞普及類的知識付費音頻節目為例,來談談知識付費的表演性。學術講座的「表演性」,在研究知識社會學的學者那裡已經不是什麼有待揭示的問題了。正如彼得·伯克所指出的:「講座並不僅僅是講話,同時也包括了表演的成分,反對的學者稱之為『面向頂層樓座』的表演。」而在他看來,藉助廣播傳播的講座更具有表演的成分:「廣播講座,偏向於非正式,營造了親密的幻覺。」
  • 「宅經濟」激活知識付費: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其中,喜馬拉雅聯合多家媒體上線了「抗肺炎」專題頁面,包含疫情資訊、防護科普、播客心聲、兒童防護等。蜻蜓FM則設立「戰疫情」專區,包括疫情動態、科普等,並且聯合好大夫等平臺開啟了在線義診。知識付費業務穩步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提升,人們無時無刻都在吸收新的跨界知識,獲取具有價值的有效信息成為了用戶新的痛點。基於知識或經驗的付費分享,利用付費這一門檻,一定程度上幫助用戶篩選有效信息,同時也能讓優質內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知識付費在疫情期間迎來一個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