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晶片問題目前是我國首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從中興到華為,各種情況都在說明晶片的重要性以及我國企業對晶片的依賴。而像美、日、韓這種晶片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對晶片的掌控能力又十分的優秀,我國的晶片產品每年對進口的依賴需求龐大,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美國「實體清單」自從發布開始已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當中,多家國產企業都受到了影響,其中華為的影響最為龐大。因為不僅僅是華為本身受到影響,旗下的多數子公司也都被列入其中,華為在美國的實驗室以及業務也都被迫中止。
今年美國也是兩次對華為的晶片業務進行阻礙,從限制臺積電製造晶片到如今購買晶片需要申請,種種情況目前都已經說明了華為的難處。但即便是這樣,其他企業也幫不上什麼忙。因為縱觀所有的國產企業,從晶片原材料到最後的製造,都沒有企業在這方面有什麼核心技術。
針對這種被「卡脖子」的情況,我國也是正式出手,開始大力扶持國產晶片行業。我國準備根據晶片企業的經營年限以及所製備晶片工藝的水平來給予國產企業一定的免稅補貼。這個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增加了資金利用的問題,畢竟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比較「燒錢」的行業,資金的大規模投入必不可少。所以此次的免稅規定毫無疑問是直接給予了國產晶片企業一次資金上的補助。
另一方面,我國相關部門對於晶片自主化也給出了要求,要求國產晶片在2025年實現自給率的70%,這個目標對於國產企業來說可謂是相當巨大。因為在2019年的時候,我國晶片自給率的情況僅佔整體的30%,要在短短的五年之內提升40%,可見此次我國在晶片自主化方面的決心和目標。
當然,個人認為既然給出了這個目標,其實就是在證明國產企業有這個實力,只要使點勁,是非常有可能完成的。因為現如今華為、中興等企業所遭遇的困境已經說明了一切,如果不努力實現自主化,未來每一家科技企業都有可能會成為被打壓的目標。
最後就是根據相關部門的討論,決定將集成電路設置成為了一級學科,為的就是能夠大力培養行業的人才,繼而讓國產企業有人才可用,減少國內人才的流失情況。畢竟人才也是科技行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點與任正非的決定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任正非多次到高校準備吸引人才,所以不難看出,人才才是重中之重,而任正非的決定也並沒有錯。
此次國家出手,「三板斧」正式助力國產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毫無疑問也是從華為的事件當中吸取了經驗,而如果到了2025年之後,我國的晶片自給率真的能夠達到70%,想必華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所以這「三板斧」其實也是為了能夠幫助華為挺過難關。
當然,這條路並不會一帆風順,但是企業有了堅強的後盾,研發動力也將十足,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國產企業能夠實現自給70%的這個目標。國產晶片打破壟斷的「破冰行動」也正式開始。
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