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匱乏的現代社會,石油資源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讓盛產石油的一些地區開始發展,尤其是在中東地區。但是這也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通過大量出售石油資源變得極其富有,一種是因為資源爭奪引發戰亂、國家支離破碎。伊拉克應該就是屬於後者。
根據今日俄羅斯的報導,從十月開始巴格達附近出現了大量的遊行示威者,有超過十萬人湧上街頭。他們表達了對於當權者的不滿,尤其是希望改善現在的生活狀況。甚至有不少人包圍了美國大使館,他們高聲吶喊著抗議,想讓美國可以兌現當初的承諾。但是,事態的發展卻越來越嚴重,因為據路透社的報導,到10月22日截止,圍繞著巴格達的衝突事件已經造成167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為平民,伊拉克現在的狀況,不禁讓人們回想起薩達姆的那個時代。
在薩達姆執政時期,伊拉克的石油產業為國有資源。在伊拉克戰爭以前,平均日產量原油可以達到260萬桶,如此高的出產量讓伊拉克國庫充裕。所以當時的伊拉克國力強盛,現代醫療體系與養老體系都非常完善,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時原油出產量不足原有產業的一半,許多煉油廠被迫「停工待油」,這導致大量工廠開始倒閉,伊拉克經濟開始下滑。
實際上,這正是美軍到來後對伊拉克帶來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首先,美軍在伊拉克保留有駐軍。這些駐軍一部分費用是需要伊拉克自己來支付,這對現在的伊拉克政府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因為駐軍的原因,伊拉克與鄰國的關係也相處的不是很好,甚至暴露在各種威脅之下。很明顯,美軍並沒由給伊拉克帶來當初的承諾,不僅沒能給伊拉克應有的自由與民主,而且還讓這個國家再一次陷入困境。現在的伊拉克,政府所能控制的十分有限,許多勢力牽制著政府。而且這些勢力之間也互有矛盾,所以現在伊拉克依然是內亂不斷。在這種影響下,現在的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遠沒有達到薩達姆時代的標準。
在內外多種原因的影響下造成了伊拉克現在的局面,而從目前來看,伊拉克在短期內還無法恢復到戰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