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貴州行,很大程度上是奔著梵淨山去的。
梵淨山位於銅仁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的武陵山脈主峰,以雄奇險峻的地形地貌和佛教彌勒菩薩道場聞名中外,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
春秋戰國始,梵淨山一帶屬楚國,民眾信仰原始宗教,萬物有靈,梵淨山被視為神山、聖山。佛教傳入貴州時間較晚,唐代牛騰傳道,佛教始入貴州。明初,朝廷在梵淨山開採硃砂黃金,求佛保佑,佛教興盛,大修寺廟,信眾日增。日後的歲月,梵淨山不斷毀於戰火,不斷重新修建,反覆五次,最終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腳庵,環山四大古寺」的格局,梵淨山也成了僧眾嚮往的梵天淨土。
遊梵淨山,朋友推薦西線步行上山,說是一路風光,別有洞天。棉絮嶺眺望,遠山如同一尊萬米大佛,東北向西南走向仰臥,寬額、突眼、闊鼻、方嘴、大腹,身姿雄偉,山即是佛,佛就是山。看得久了,萬米大佛化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坐佛兩尊,佛福相通,五福臨門。只是,步行上山需六七個小時,擔心體力跟不上,還是選擇乖乖排隊坐索道,直接到了萬寶巖。
萬寶巖索道站旁有條小路,傍著脊狀山嶺綿延,直通山腰普渡廣場。行走山谷之上,漫步雲霧之間,仿佛在翻閱梵淨山的地質編年史。14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地殼運動,海底抬升,大地扭曲,鑄就了千奇百怪的梵淨山。一塊塊奇形怪狀的石頭,一片片凹凸不平的山地,滄海桑田,奇峰聳立,奇巖迭起,奇崖懸峙,那是一種穿透亙古的滄茫。在石叢小徑穿行,朝著那一塊塊片麻巖堆疊而成的書捲走近,腦海中響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詩句,還真有點奮發有為的興奮。想看看書裡的內容,還來不及翻開書頁,霧不知從什麼地方鑽出,萬卷經書、蘑菇石、老鷹巖不見了,連同腳下的深淵都已消失,心提了起來,稍稍挪腳,會不會掉下懸崖。
都說,沒登上紅雲金頂,就沒有到過梵淨山。金頂有老金頂和新金頂之分,老金頂海拔2494米,是梵淨山第二高峰,在月光下,石壁經常出現彌勒佛為眾生說法的圖像,頂上建有燃燈殿,供奉燃燈古佛,執掌過去眾生的佛。走過原始洪荒的大地,穿過梵音縹緲的寺院,新金頂走到了面前。紅雲金頂說的就是新金頂,是梵淨山第三高峰,海拔2336米,傳說佛祖就是通過此頂來到人世的。
金頂近百米高,一線天的金刀峽將山峰一分為二,壁仞直立。沿右側石磴盤旋而上,盡頭處是金頂,兩塊近乎相似的環狀平臺。明朝時,僧眾在兩塊平臺各建一座寺廟,左邊釋迦殿,右邊彌勒殿,殿後各有一巨大石臺,一名曬經臺,一名說法臺。一座天橋橫跨金刀峽,將金頂連成一體,兩殿來往暢通無阻,構思之精巧,建築之融洽,造化之自然,信仰之神聖,讓人忍不住的頂禮膜拜。
梵淨山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垂直氣候明顯,一天有四季,四時不同天。夏季,紅雲瑞氣纏繞金頂四周,佛光普照,人稱紅雲金頂,諧音鴻運金頂。遠觀金頂,如若飛天遊龍,又似佛手二指,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
老金頂,敬供燃燈,那是對過去的敬重;彌勒說法,那是對未來的憧憬。新金頂,供釋迦,西天人間任我行;奉彌勒,未來世界我獨尊。燃燈、釋迦、彌勒,前世佛、現在佛、未來佛,新老交替,今明相通,冥冥之中,三生三世相遇梵淨山,一世傳一世,這是佛的足跡,更是佛的修行。
揮別時,忍不住回頭望,梵淨山已然隱入雲霧,不露一絲一毫。雲霧深處,那是彌勒道場,你我他心中的梵天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