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一種病叫「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去逛屈臣氏」?
你有沒有一種症狀是「一進屈臣氏就開始變成了迷茫模式,但最後都會買上一點東西」?
此處省略5000字的懵逼。
我有個男性朋友最愛逛屈臣氏,就算不知道為了什麼進去,但最後都會買上個幾百塊出來。
不過阿飛本人並沒有這麼的rich,最多也就是東拿西拿最後買個一百來塊。
不管你走進任何一家屈臣氏,你都會發現它的布局與其他店鋪不同。
狂拽酷炫吊炸天的某位專家把屈臣氏店鋪劃分為四大區域,即「想要區域」、「服務區域」、「必要區域」、和「衝動與推動」區域。
最靠近入口的地方是「想要區域」,陳列的是顧客想要的商品,這些商品會不斷更替。
接下來往裡走是「衝動和推動區域」,主要是各種搶錢的活動,比如「sale周年慶」、「加1元多一件」、「買一送一」,就差說什麼什麼小姨子生日促銷啦,什麼老婆生二胎促銷了。
再往裡走就是「必要區域」,即一些生活必需品,這裡大多是顧客需求明確並且高購買率的商品。
細心的你們會發現,屈臣氏店鋪是敞開式設計,沒有門和櫥窗,這樣能把有限的店鋪空間利用最大。
有些人會很反感屈臣氏的導購,但你們不知道,屈臣氏真正心機的地方是陳列。除了護膚之外,面膜品類的陳列佔據了屈臣氏半壁江山。
阿飛發現屈臣氏的面膜區域集中陳列的品牌還是以國貨為主,韓束、美即、一葉子、御泥坊、森田藥妝、我的美麗日誌、韓後、瓷肌、水之蔻、三生花、魔盒(眼膜)和屈臣氏自有品牌系列面膜等;而進口品牌僅有麗得姿和美迪惠爾兩個韓國品牌。
並且你會發現,不管你在屈臣氏的哪個角落,面膜都會無處不在,據說這樣可以讓店員做連帶銷售,所以就不停的出現只是想進去買個洗面奶,結果莫名其妙拿了一堆面膜出來的情況。
如果只是在擺放區域上面耍點心機,屈臣氏怎麼可能穩坐零售老大的位置,仔細看看價格也是有套路的。
在陳列上,不少相鄰拜訪的品牌,價格差距都在20元上下,這樣的擺放對於消費者來說,不會因為價格上的差別而造成購買時的心理落差。
你是不是很疑惑,為什麼不管你皮膚出現什麼問題,屈臣氏的導購都會跟你說「補水!」「補水!」「補水!」
真相只有一個!
那是因為在屈臣氏的貼片面膜中,80%左右的陳列都是以補水為主要功效的面膜。
其實說了這麼多,我算是明白了,當我走進屈臣氏的時候,就走進了屈臣氏的套路,這條套路的盡頭就是收銀臺,而你只能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