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00後們都是社交媒體達人,人手一個手機,「網癮少年們」也不在少數。不少同學尤其前衛,喜歡「翻牆」玩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等等國外社交軟體。不過不要以為出了國沒人認識你就可以隨便轉發信息、言所欲言了,因為,在你申請夢校之前,玩社交媒體只是個遊戲,但之後就不是了。
如果你準備申請美國大學,請遵循「社交媒體黃金法則」:不要 Po 任何你不願意讓父母看到的內容在社交網絡上。
一項 2月10 日發表的研究標表明:採訪了超過 350 個大學招生官 ,有35% 承認說,在決定是否錄取某個學生前會去查看他的社交媒體。學生的 Twitter 和 Facebook 帳號很容易被招生官找到,這些招生官說這會對學生的錄取結果產生影響。
有一個學生在 Twitter 上 po 了高中參加 LGBTQ 小組的內容,她沒將這個寫進大學申請列表,但是招生官在她的 Twitter 上看到了,因此對這個申請者產生了進一步了解的好奇心。
但是,糟糕的社交媒體內容會使一個學生被從潛在錄取候選人名單裡被移除。有些同學因為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不恰當內容」而被學校拒絕,這些「不恰當內容」包括說同齡人或老師的壞話,或者種族主義言論等。
但這不是一個典型的現象,Kaplan Test Prep 備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亞阿爾法、 卡普蘭說。
"絕大多數招生人員是不訪問申請人的社交媒體網站的。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會,社會媒體可以展現出申請人更真實和全面的情況,比申請系統裡的信息全面多了"阿爾說。
事實上,波莫納學院有一項政策就是反對將學生的社交媒體情況列出錄取因素中。錄取率低於 10%的波莫納學院錄取學生全部基於他們提交的申請材料。
波莫納學院招生辦主任 Adam Sapp 也提醒學生們,社交媒體上發表的內容還是要注意一下的。
「我認為學生們一定要注意的一件事是,你要注意你發布在網上的公開信息,因為每個人都能看到,你並不知道你發布的信息會被別人做以怎樣的解釋,」 Sapp 說。
銀湖中學的學生 Keith Nagy 計劃申請密西根大學、 芝加哥大學和達特茅斯學院的政治科學專業。Keith Nagy 說,他覺得招生官在錄取學生時可以把學生個人的社交媒體當做一個參考因素,但是這個因素髮揮的作用很有限。
「我不認為這不是評估候選人的有效辦法。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的樣子與他真實的樣子差異很大,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社交媒體上喜歡諷刺和挖苦,」Nagy說。
猶他州立大學的新生 Libby Pope 在一年前經歷了大學申請,對於社交媒體在大學招生裡扮演角色的看法不同於 Nagy。
"我一直都很在意我的社交媒體形象," Libby Pope 說。"大學招生官查看我的社交媒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他們試著了解我們更多。如果他們能夠通過社交媒體來了解我們,他們會充分利用的。」
原文來源 USA TODAY http://college.usatoday.com/2017/02/22/social-media-applying-to-college/
相關閱讀
申請頂尖名校,有「特長」是件幸福事兒
要進名校,如何找到與發揮自己的特長?
聰明人選校不聽一面之詞,除了排名還有哪些是關鍵?
杜克工科男:聰明的人懂得如何利用大學裡的人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