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李姓男子疑因幻想母親要傷害他,於23日凌晨用多種鈍器工具將母親毆打致死。期間男子攻擊其母發出的聲響過大,加上陳母發出呼救聲,鄰居很快報警後警方趕到現場。陳姓女子在送醫後重傷不治身亡。現場警方找到了散落的疑似行兇工具,包括榔頭、剪刀、水果刀等。
該名男子患有思覺失調症(early psychosis),今年9月出院,回家後一直由母親照顧生活起居。男子經歷思覺失調並幻想被迫害,認為母親要對他不利後持兇器攻擊其母,最終釀成了這一悲劇讓人唏噓。
據法醫檢查報告,死者現年52歲,全身傷勢多集中在上半身,身體傷口凌亂且多,深淺不一。初步檢視傷口無法判斷致命傷,但可以判斷致命傷口是多種行兇工具留下,進一步的屍檢報告需要等待檢方進一步釐清。
思覺失調(early psychosis)的人通常會在情感、思維以及感知上產生和現實脫離的錯覺,具體症狀有三種:
思想紊亂,具體表現為說話急切、語無倫次,說法缺乏內容缺乏主題;
妄想嚴重,脫離現實的人容易產生各種妄想,比如感受到被監視或被迫害等,事件中的李姓男子就產生了被迫害的妄想感受,最終釀成悲劇;
幻覺,視聽觸嗅等會有錯誤的判斷,意識中形成客觀不存在但意識感受真實的感知,比如聽到其他人聽不到的聲音,看到不存在的事物等等。
以上提到的思覺失調的英文叫法"early psychosis"其實就是"早期精神病"的意思。鑑於精神病有社會性汙名的含義,且"早期精神病"的病徵不穩定,難以評估病情發展狀態和類型,以思覺失調來命名更能讓人理解病徵,同時也是對患有精神問題群體的尊重。
妄想、幻覺都意味著潛在的攻擊性,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會有攻擊性行為,如抑鬱症等具備的攻擊性就較弱。最有可能出現攻擊性行為的精神疾病主要有三類,暴力型精神分裂症、偏執性精神病以及情感性精神障礙。
具體原因上,被害妄想是精神疾病患者表現出攻擊性的主要原因,其次,情感和情緒上的刺激也容易引起患者的強烈反應。
在和患有精神疾病者交流時,不要對他們流露出恐懼或厭惡情緒,避免激怒對方的言語和行為表達;對有幻覺妄想的患者,不要與之爭論,不要隨便身體觸碰,不要在他面前和其他人低聲耳語。精神疾病患者比普通人更需要尊重、理解和信任。
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如有必要最好選擇入院治療。在一般治療中,當病人做出過激行為時有可能會採取一些方式來限制病人行動,如"約束性保護"措施。當患者存在對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的行為時,"約束性保護"能限制患者行動。
約束措施的使用基於法律和道德問題有所限制,對此相關法律中有做出規定,採取該措施需要精神執業醫師決定;在病例記錄中說明採取這一措施的理由,而當病人病情穩定後要儘快解除措施。
至於大家在電視中看到的,給病人注射鎮靜劑的情況其實相對較少,由於鎮靜劑會使病人症狀難以觀察,過量還可能危及生命,隨著相關醫院的管理方式改進,對這類病人的看護和治療也在朝著人性化的趨勢和目標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