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小學」是目前全國僅存的兩所以列寧小學命名的學校之一,位於金寨縣湯家匯鎮瓦基村境內,其前身是1929年由紅32師創辦的六區一鄉列寧小學校。列寧小學光輝的歷史已錄入《中國教育大辭典》。現為安徽省六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國家級地質公園金剛臺腳下的湯家匯鎮是安徽省金寨縣的「西北門戶」,紅色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這裡森林茂密,資源豐富,盛產中藥材,素有金寨「西山藥庫」之稱。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湯家匯鎮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留下了許多光榮歷史和革命遺蹟,無數兒郎為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戰鬥和生活的足跡。
全國僅存的兩所赤色郵政局舊址之一——徐氏祠,位於湯家匯鎮街道北頭組,建築面積900餘平方米,是一座頗具徽派建築風格的宗祠,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1924年,詹谷堂就在筆架山農校成立了「青年讀書會」,同時發展「青年讀書會」骨幹周維炯、漆海峰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黨小組,是鄂豫皖地區最早的黨組織之一。土地革命時期是豫東南的政治、軍事重鎮。這裡先後誕生和組建了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紅四方面軍,日後逐步發展為紅軍的主力之一。
位於湯家匯鎮紅軍街一隅的紅色書店,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商城縣總工會舊址
1929年周維炯領導的「立夏節起義」勝利以後,湯家匯幾度成為商城縣和豫東南革命鬥爭的中心。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少共豫東南道委、少共赤南縣委舊址——易氏宗祠。易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150年歷史。立夏節起義後,易氏宗祠作為紅軍後方醫院。
1934年4月16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在湯家匯的豹子巖(豹巖)會師,並在胡氏祠完成了整編,合編後的紅25軍由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於1935年9月16日勝利與劉志丹率領的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成為長徵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支紅軍,被譽為「長徵先鋒」。
發展紅色旅遊,湯家匯鎮開發建設了紅軍街
據湯家匯鎮黨委書記邵先成介紹,自2006年以來,在各方支持幫助下,湯家匯鎮部分瀕危的革命遺址得到了搶救性維修。該鎮現有四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接善寺、徐氏祠、胡氏祠、列寧小學),另有八處在申報第七批國保單位;2012年獲批了四處省級文保單位、兩處縣級文保單位,及時的維修、積極的申報,為紅色旅遊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東南道委、道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接善寺裡展示的紅色文物
邵先成說,近年來,湯家匯鎮積極打造紅色小鎮3A景區,充分發揮旅遊「1+N」帶動模式,加大紅色文化的挖掘和宣傳,實現旅遊產業富民。
目前,徐氏祠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8年,湯家匯鎮旅遊人次突破10萬大關,達11.3萬人次。以建設「大別山赤城」為目標,以打造一座完整的蘇維埃城為抓手,堅定不移地推進紅色旅遊發展,完成了紅日劇院的設計招標,赤色銀行、紅軍藥店、赤南縣委等五處遺址招標,並開始恢復建設。
湯家匯鎮發展紅色旅遊,引學生組團來寫生
同時,新建成金剛臺、李老灣的遊客接待中心,開闢鬥笠寨登山步道,紅25軍紀念廣場建成使用、列寧小學復建完成,上畈朱家灣、瓦屋基晏灣古民居保護性修建。紅色旅遊已經成為該鎮興鎮富民的新希望。(張強/攝影)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