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商場、娛樂場所,抓娃娃機可是「紅人」,而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它也開始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成功率太低」、「抓娃娃成癮是病」。
尤其是當有媒體報導,每一臺娃娃機的抓取概率可以進行人工調節,許多網友表示不能忍了。抓娃娃機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是是非非?
福建廈門夾娃娃大神陳志通,半年內夾走3000隻玩具娃娃
抓手力度定成敗抓娃娃機最受人詬病的,是它的抓取力度可以人為調節。也就是說,抓手會在運送娃娃途中突然變松,導致娃娃掉落,遊戲失敗。
對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秦曾昌覺得,抓手的收攏與撒開的力度是由安裝在它「掌心」的電磁鐵所決定的。電磁鐵產生的磁場強弱則取決於電流的大小。
如果人為降低電壓,電流勢必變弱,造成電磁鐵磁力降低,從而令抓手收攏的力度變弱,也就是玩家們口中的「變鬆了」。因此,娃娃機的經營者只要調整電壓,就能實現所謂的「強抓」和「弱抓」。
有網友說抓娃娃成功與否取決於娃娃的大小和重心,但其實不正確,因為放在機器裡娃娃們大小、形狀的差距並不算大。真正關鍵的還是抓手力度,只有抓手的收縮力度強,把娃娃固定住,才有可能令玩家成功。
所以,商家會根據自己想獲得的利潤調節抓手力度。比如,如果每玩一把需要花費1元錢,娃娃的平均價格是10元錢。當商家想要獲取50%的利潤時,抓手就會被設定成每15次中出現一次「強抓」,而出現「強抓」的時機在這15次中是隨機的。
而網上的一些「抓娃娃攻略」,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科學依據。
愛抓娃娃就是貪心嗎?雖然存在不少負面評價,但娃娃機越來越火也是事實。一些「抓娃娃大神」甚至頻頻出現在微博熱搜裡,將這項遊戲帶成了「網紅」。抓娃娃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什麼讓人一玩再玩?
很多網友會把原因歸結為貪心,遊戲者希望用更少的錢來獲得娃娃。但事實並不是那麼簡單。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劉正奎研究員分析,喜歡玩抓娃娃機可能出於以下三點原因:
1、即時獎賞機制
所謂即時獎賞,就是當你完成某項任務時,會立刻得到獎勵。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一般遇到的都是延時獎勵,也就是需要付出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務,取得回報。
比如考大學,要從小開始學習,經歷漫長而辛苦的過程,才能達成任務、獲得滿足。所以,任何帶有即時滿足機制的東西都比較吸引人,比如打遊戲、賭博。
2、難得的掌控感
現在的年輕人壓力普遍比較大,幾乎每天都要面對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而這種失控的感覺多會伴隨焦慮。難得的是,抓娃娃遊戲裡操縱搖杆的方式居然能短暫地滿足人們對於掌控感的需求。
掌控感是你對自己能否應付各種問題的判斷,它有多重要呢?假設一輛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是司機,一個坐在副駕駛。如果出車禍時,副駕駛座的人受到的心理打擊會比司機高出不少。
3、獲得社會讚許以及生理上的愉悅感
抓娃娃機「火了」之後,有不少人將自己的「戰利品」拍照發布在社交網絡上,各種「抓娃娃大神」也開了直播,傳授自己的「獨門絕技」,這是因為玩家需要得到社會的讚許。
很多年輕人在生活中積壓了太多的挫敗感,所以如果能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來自其他社會成員的讚許,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而這已經跟娃娃本身的價值沒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