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導致選擇物理科目學生減少,一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前兩天,浙江發布了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的2.0版本方案,針對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推出了最低人數保障機制。
這個機制,簡單地說,是讓選物理不吃虧。高中時,很多人對物理抓耳撓腮,像浙江這樣從理科必修變成選學,有人就敬而遠之了。但問題來了,浙江2014級選考物理人數為8.9萬,2015級大概只有7.4萬,大趨勢在下降。而選考人數的下降,讓選物理的人比較「吃虧」。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浙江高考改革後是按排名等級賦分,前1%的學生滿分,1%-2%就是97分,依次類推,最低40分。
這樣的賦分方式很簡潔,有利於消除不同選考科目之間的難度係數差,保證學生按興趣選科。
高考改革2.0版本中規定,不論選考物理的考生多少,物理選考賦分計算的最低保障人數為6.5萬人。假設僅有650人選考,按前1%得滿分算,那麼人人都是滿分。當然,因為新規則的兜底,這樣的情況絕不可能出現。物理愛好者,也不用因為擔心考生滑坡帶來分數滑坡,而能安心格物致知。事實上,該保障機制不針對特定科目、特定年級,而是適用所有科目、所有選考學生,是保障改革之船行穩致遠的錨。
高考改革的目標,是讓選拔制度更加公平公正。這種公平,既有考生間的結果公平也有學科間的發展公平。應該說,新高考改革,大幅提升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但如何避免「過度理性」挫傷學科發展,則需要「確保學生專業學習基礎要求和國家人才培養需要相適應」,而這既需要制度框架的科學合理,也需要動態宏觀調控。
教育給學科多少推力,學科就會給社會多少助推。這幾天,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新鮮出爐,數學物理學部又有11位科學家晉級院士。「我們市又出了一位院士!」,朋友圈中這樣的轉贊不少。科學家在壯年開花,在青年紮根,但種子一定是落在少年。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考的指揮棒,影響太深遠。我們不可能只要楊振寧、李政道,而不需要高中選修物理的人;不可能只要原子筆尖的那顆國產圓珠,沒有從小對材料科學著迷的人;也不可能只要國產大飛機,而讓小時候對空氣動力學感興趣的人背道而馳。
新高考的「物理遇冷風波」,是改革過程中的插曲,而及時梳理問題,不猶豫不畏難地推進深化改革,正是當下中國最動聽的進行曲。雖然從來沒有「一眼萬年」的改革者,沒有一蹴而就的改革,但是通過這樣的改革細節,我們不難發現,所有制度一經出臺就在面臨無數「理性選擇」與用腳投票,儘可能提前思量、周全設計,經得起錙銖必較,是何其重要!
這正是:物理非勿理,改革再改革!
(來源:人民網)
找名師 上名校
來一家人教育!
與家長、學生
共同成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