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傑出的攝影家而言,攝影已經不僅僅是他們觀察風光、社會和特定模特的渠道,更是他們自我思想的客觀再現。幾乎每一位攝影師都會為自己拍攝自拍照,就如同畫家的自畫像一般,是對自己技藝的反映與藝術風格的體現。尤其是女性攝影師,常常把鏡頭對準她們自己,並且扮演各種角色,以表達自我對生命的認同。在陶醉和認同的過程中,攝影師們又逐漸深入下去,將自拍轉換成一種文化批評和社會批判的重要手段。
Richard Avedon
Richard Avedon 1923年出生在紐約。他的家庭是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Richard Avedon在高中讀完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讀了很短一段時間。1942年他就開始用一臺父親給他的Rolleiflex給商船隊的船員拍證件照了(當時是戰時,商船屬於美國海軍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拍照登記)。1944年的時候,他給一家百貨商場做廣告攝影師。但很快,他的才能被當時是Harper’s Bazaar的藝術總監Alexey Brodvitch發現。於是他就開始為Harper’s Bazaar的拍照,並且在不久後就成為了那裡的首席攝影師。Avedon一直在Haper’s Bazaar工作到66歲。之後他去了Vogue,沒過幾年,也做到了那裡的首席攝影師。1992年他去了The New Yorker雜誌做首席攝影師。2004年,他在德克薩斯拍攝美國大選的時候腦溢血發作去世。
Lee Miller
Lee Miller(1907-1977),美國女攝影家。知道她的人其實並不多。這並不奇怪,她在自動結束了作為一個攝影師的生涯之後,便把所有的底片資料都藏在了自家閣樓上,甚至對所有問她索取資料的人撒謊說一切都在戰爭中遺失毀壞了。她唯一的兒子安東尼·潘若斯(Antony Penrose)對母親的早年職業毫不知情,直到她過世後整理遺物,才拉開了這個在現代攝影史上的一段傳奇。
她的成長環境非常特別,她的哥哥約翰喜歡著女裝,她的母親曾經試圖自殺,她自己幾乎被每一個就讀過的學校開除;但她顯然註定就是個異類,並不費心要成為一個傳統社會觀念中的好孩子。18歲那年,她說服父母讓她遠赴巴黎學習舞臺設計,實驗戲劇就此走進她的生活,也因此影響了她的命運。回美後她繼續學習舞臺美術,並進修舞蹈和表演,很快就在表演藝術方面嶄露頭角。然而對她一生最關鍵的際遇是在紐約街頭和出版大亨康泰·納什(Conde Nast)的邂逅,當然這個故事信不信則由你了。據說是納什把正在過馬路險些撞上汽車的米勒一把抓住,米勒也就一把抓住了和Vogue雜誌主編的面試機會。剪著一頭男孩似的短髮的米勒開始以她的暱稱李出現在Vogue雜誌的封面上,很快成為時尚界的寵兒,成為當時的著名攝影師們的熱門模特。
Francesca Woodman
Francesca Woodman,美國女攝影師,1958年出生,以拍攝自己或女模特的黑白攝影聞名,她大多數作品中的人物是裸體的,並且她傾向通過相機的運動或長時間曝光的手法使人物的面孔與環境融為一體,她於1981年自殺身亡,年僅22歲。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庫布裡克(1928-1999,Stanley Kubrick),美國電影大師,其經典作品包括《閃靈》,《發條橙》、《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等。
在庫布裡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裡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為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裡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誌後,他認識了雜誌裡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得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
他最初以攝影師的身份獲得了聲譽,高中時就作為一個自由撰稿人向Look雜誌出售他拍的相片。17歲他已經是Look的一名攝影師,期間的幾年他環遊了世界。後來作為非錄取學生進了哥倫比亞大學,投到了喜歡Calvin Trillin和 Mark Van Doren的教授的門下。40年代後期,庫布利克開始傾心與電影製作,經常去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為了補充收入,他經常在格林威治村賭下象棋。
Ed Feingersh
艾德·范葛許(Ed Feingersh),以拍攝瑪麗蓮·夢露聞名。
Helmut Newton
Helmut Newton,赫爾穆特·紐頓,澳大利亞籍德國猶太裔,生前為國際著名時裝、人體和名人攝影家。他對於西方時尚攝影的巨大衝擊,即在於打破了時尚攝影以往優雅的姿態,將色情主題帶入到了攝影的主流。
Ré Soupault
雷·索保特(Ré Soupault,1901年—1996年)是一位攝影師、時裝設計師、記者、導演、作家兼德國、法國現代藝術潮流中心的翻譯家。她帶領自己從魏瑪的包浩斯學院走向了柏林、巴黎這些大都市,並在巴黎時裝界留下了自己的符號。該展覽顯示出了這位藝術家豐富的創作力和洞察力,並展出了她在前衛運動中心令人興奮的關係網。
édouard Boubat
édouard Boubat (1923–1999) was a French photojournalist and art photographer.
Inge Morath
奧地利女攝影師,1923—2002,代表作為《從車窗回眸的羊駝》。
Imogen Cunningham
伊莫金·坎寧安(Imogen Cunningham 1883-1976),攝影史上最重要的女攝影家之一,作為純影派倡導者F64小組中唯一的女性,她是純影派攝影風格中當之無愧的代表。75年的拍攝生涯,她的藝術造詣達到了如火純青,她的許多經典之作已成為攝影藝術的範本。曾師從美國早期攝影大師愛德華·寇蒂茲,德國留學期間又為奧古斯特·桑德做過助手;完整而系統的專業理論學習與豐富的藝術實踐,鑄就了她嚴謹的攝影態度和深厚的藝術功底。師承兩位泰鬥級人像攝影大師,讓坎寧安在人像攝影方面頗有成就。她的人像、花卉攝影為世界攝影美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攝影發展。
Walker Evans
維可·艾文斯(Walker Evans)1903年11月3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市。他的一生中似乎從來都沒有喪失對美國主流藝術家的洞察力,同時他也是將一個國家、民族視為一個完整且獨特現象的攝影家。
Lee Friedlander
李·弗裡德蘭德 (Lee Friedlander),美國街頭紀實攝影師,從50年代起便記錄美國居民的日常生活,用線條和反差冷硬的圖片風格為美國黑白攝影立下典範。
Cecil Beaton
Cecil Beaton(1904-1980)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國攝影家。
Beaton 的事業的起步應該說是很順利的。在其攝影師職業生涯開始後的第五年,也就是1927年他便有了第一個個人作品展。從此以後,Beaton 開始頻繁穿梭於倫敦,巴黎和紐約三大城市,開始了他作為時裝攝影師的工作。
也就是從那以後,Cecil Beaton 這個名字與世界最著名的時尚雜誌Vogue 再也分不開了。無論是英國版的,還是法國版的,或是美國版的Vogue都與他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他為它們拍下了許多經典珍貴的照片,在Vogue茁壯成長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Vivian Maier
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1926年2月1日- 2009年4月21日),美國業餘街頭攝影師, 出生在紐約 在法國長大,後回到美國,一個在芝加哥工作了40年的保姆 她的作品仍然是未知的,直到他們被一個當地的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在2007年發現的。
Diane Arbus
戴安·阿勃絲是美國新紀實攝影最重要的旗手,對社會主流人物和邊緣人的兩面性在視覺上做了深入探索。1971年自殺。
Hunter S. Thompson
他是世界上最後一位正統的新聞工作者,曾是《滾石》雜誌的國內事務部主任,被稱為滾石歷史上最著名的記者,左右新聞發展的締造者,被稱為「Blog」精神之父,算是成功將60年代反文化延續到70年代的功臣。
Brassaï
布拉塞,攝影師,攝影生命長達60餘年。1932年出版攝影集《夜巴黎》,以窮盡巴黎夜生活全貌而聞名於世,贏得「夜間攝影鼻祖」美譽。1980年代出版《在我生活中的藝術家》攝影集,正值壯年的畢卡索、達利、馬蒂斯等藝術家都出現在布拉塞的鏡頭中,又引起新的轟動。
Robert Mapplethorpe
羅伯特·梅普勒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20世紀的美國攝影家。梅普勒索普鏡頭下的男模特兒們都有一種優美剛健、身材比例恰到好處的身體外形,而他更是通過精湛的用光與構畫處理,來刻意強調這種外在的形體美。梅普勒索普以自己的完成度極稿的男人體影像,將理想化的男性美轉化到相紙上。
Marianne Breslauer
瑪蓮·布瑞斯勞,Marianne Breslauer (married surname Feilchenfeldt, 20 November 1909 – 7 February 2001) was a German photographer during the Weimar Republic.
Paolo Roversi
著名攝影師,代表作有VOGUE06年第十期:封面及張曼玉演繹的時裝大片《美人如玉》。
出生於1948年的他,20歲時開始攝影師職業生涯,專注於人像攝影。1973年,他離開故鄉義大利,定居巴黎,開始涉足時尚攝影,成為義大利版、美國版、英國版、法國版、日本版《Vogue》雜誌的密切合作者。1980年,寶麗來推出8×10英寸的大畫幅相機,迅速成就了Roversi的攝影風格。
Ed van der Elsken
荷蘭攝影家艾德·范·德·艾爾斯肯(Ed van der Elsken,1925-1990)。
Lotte Jacobi
1920年代末在柏林湧現的璐特?雅各比是一位專為藝術家、作家和表演者拍攝的傑出攝影家。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政權所迫逃離德國之後,她重新樹立她自己做為紐約主要人像攝影家之一的地位。因專門為眾多的藝術家、戲劇家、音樂家、舞蹈家、影星和各類名人拍攝過富有個性的肖像而享有極高的聲譽。
Frédéric Boissonnas
1858—1946,瑞士攝影師。
Florence Henri
女攝影師弗洛倫斯·亨利(Florence Henri)的《自拍像》在某種程度上是意識到這一點而有意嘲弄的產物。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去,鏡子直立的形狀和鏡子底部放置的兩個球也許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徵。鏡中的亨利很難分辨性別,她是短髮的、穿衣的、毫無媚態的端坐的,她沒有或驚異或渴求的眼神,她不再在鏡子中尋找自己,仿佛她已把自己當作一件物品,如同鏡前的球。女人冷靜的觀看自己,無需故作姿態的對預設男性觀眾的取悅,她在鏡前凝視自己的時候,龐大的陌生感佔據了自己,這陌生感無疑來自於男權的壓抑。我所凝視的自我必須通過一個載體--鏡子,鏡子本身就構成了一個男性壓抑的隱喻,因此,在鏡中的自我其實是經過這一壓抑洗禮後的自我,"我"已經淹沒在被壓抑之中。
Toni Frissell
Toni Frissell(1907-1988),美國女攝影師,以時尚攝影、二次大戰期間的一些紀實作品聞名。她的首次時尚攝影拍攝經歷是1931年為《VOGUE》雜誌拍攝,隨後轉向為《Harper’s Bazaar》雜誌工作。二次大戰爆發後,她自願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期間拍下眾多士兵和難民的影像。
Astrid Kirchherr
阿斯特麗德·科爾什赫(Astrid Kirchherr ,1938.5.20~ )是一位德國攝影師、藝術家。她因和The Beatles的交往及她在漢堡為他們拍的照片而為人所知。1960年,Kirchherr在漢堡的Kaiserkeller 酒吧遇到Stuart Sutcliffe(當時是The Beatles的貝斯手),後來他們訂婚了。但Stuart在1962年病逝。雖然Kirchherr說她1967年以後就很少拍照,但她早年的作品在漢堡、不萊梅、倫敦、利物浦、紐約、華盛頓、東京、越南等地及搖滾名人堂 都展出過。Kirchherr已經出版了三本限量版攝影集。
Germaine Krull
著名女攝記、「攝影新視覺浪潮」領軍人物。
Arnold Newman
Arnold Newman(阿諾德·紐曼,1918-2006)是世界上最知名也最值得尊敬的攝影師之一,他廣為人知的「環境肖像」系列作品拍攝了許多明星以及政治名人。這系列主題主要強調被攝者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從而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Weegee
Weegee原名:Arthur Fellig,出生於1899年,他絕大多數作品由一臺4×5畫幅Speed Graphic相機完成,使用F16光圈配合1/200秒快門+閃光燈泡,固定對焦距離10英尺。
Weegee並不能算是一個藝術家,照片對他來說只是博取生計的方式,事實上,他並不像同時代的攝影師那樣擁有繪畫、藝術史或專業攝影才能,他一生都在拍攝兇殺案現場,純粹靠出售兇殺案照片的新聞價值獲得收入,其拍攝風格也極為特殊——清一色使用閃光燈,無論是受害者的屍體還是白天衣著光鮮的名人都在鏡頭前赤裸裸地曝光,有趣的是,正是這種沒有傳統新聞、攝影觀念約束的拍攝方式捕捉到鏡頭前最本質的人性表露,「用閃光燈剝掉人們的外衣」。
Lisette Model(1901-1983)
莉賽特·莫德爾幼年時代學習音樂和鋼琴,是阿諾德·勳伯格的得意門生。她的母親於1926年攜帶著兩個女兒離開維也納,前往法國定居。她們先是住在巴黎,後來又搬到了尼斯。在巴黎的那段日子,莫德爾繼續學習音樂和鋼琴,還開始練習繪畫。她從姐姐那裡學習了攝影技巧,還在遠離攝影工作室的大街上實踐攝影。早在1933-1934年期間,她徹底放棄了音樂和歌唱,全身心地投入了職業攝影的事業。在法國期間,她的首批攝影主題是流浪音樂藝人、乞丐、生意人、中產階級等,她寧願為這些人衝印、剪裁相片。
1940-1947年期間是她的多產年份,在這段期間她最喜愛的題材就是這座城市。1951年,她開始在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書,直到她逝世。該學校於1981年授予她藝術教育博士的稱號,因為她的學生中包括黛安娜·阿巴絲(Diane Arbus)。
Bill Brandt
1925年開始自學攝影,4年後赴巴黎投師攝影家曼·雷門下。這個學徒時期雖然只有數月之久,卻影響了他 的一生,布蘭德就是從曼·雷身上覺察到超現實主義在影像表現上有莫大的啟示作用,它可以洩露自我壓抑下的潛在意義,而照相機就是最佳的捕捉利器。
1931年起以自由投稿方式在倫敦為《插圖周刊》、《圖片郵報》等從事社會紀實攝影。自1945年起至去世前,一直以自由投稿人身份活躍於攝影界。1977年被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授予榮譽博士稱號。
Annie Leibovitz
安妮·萊博維茨,美國著名女攝影師。《名利場》雜誌的御用大牌,是世界上報酬最高的攝影師之一,被評論家們稱為「攝影師中的左拉」。她以其獨特的人像攝影風格而聞名於世。她第一個在著名的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國家畫廊舉辦影展的女攝影家。
Helga Paris
Helga Paris (21. Mai 1938 in Gollnow, Pommern) ist eine deutsche Fotografin, die unter anderem durch ihre Alltagsfotografien in der DDR bekannt wurde.
Susanne Schapowalow
Susanne Schapowalow (29. Januar 1922 in Berlin) ist eine deutsche Fotografin, die durch ihre Aufnahmen von Musikidolen in den Nachkriegsjahren bekannt wurde.
Tom Palumbo
Tom Palumbo (1921—2008) was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 and theatre director.
Willy Ronis
維利·羅尼(Willy Ronis,1910年8月14日-2009年9月12日)著名法國攝影家。1910年8月14日誕生於巴黎。家父是來自敖德薩的猶太攝影師,母親是來自立陶宛的鋼琴教師。少年羅尼傾心音樂,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作曲家。後來入伍從軍。1932年復員後因父親得癌症,羅尼不得不中斷小提琴的學習,掌管起家庭照相館業務。1949年父親病故後,羅尼關閉家庭照相館,加入Rapho攝影社,開始他的職業攝影師的生涯。羅尼自五十年代在阿維尼翁和馬賽等地的藝術學院執教。1953年羅尼和亨利·卡蒂爾-布雷松等五位法蘭西攝影師的作品在紐約市曼哈頓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1979年羅尼榮獲法國教育部頒發的攝影藝術金獎。羅尼是美國生活雜誌的第一個法國攝影記者。羅尼從事攝影近半個世紀,專門拍攝法國人民,特別是首都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羅尼喜愛的照像機是法國出產的的萊卡–FOCA 35毫米照像機。
Uwe Ommer
尤維·奧莫(Uwe Ommer,1943—)在1962年還很年輕的時候對攝影入迷,當時他移居巴黎,從攝影家的助手開始。僅僅幾年以後,他就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拍攝時裝和廣告。很快他的作品在巴黎得到了承認之後,奧莫開始在當地的畫廊展示作品,並且在1979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是個人的作品和廣告作品的選集。在以後的幾年裡,他推出五本新的作品集。2002年,奧莫獲得了皇家攝影社團的終身成就獎。他的重要作品集包括《黑人女性》、《亞洲女性》、《穿越》以及《1000個家庭》。
Peter Keetman
德國著名攝影師,1916—2005.
Sally Mann
Sally Mann,美國女攝影師,1951年出生於維吉尼亞,獲美國霍林斯學院碩士學位。她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敘事性和紀實性,充分體現了攝影的特性和記錄的本質;拍攝的手法和她要表達的情感非常貼切。
Ilse Bing
女攝影家伊爾塞·賓(Ilse Bing,1899—1998)留下過一幅很著名的和照相機在一起的自拍像——《和徠卡在一起的自拍像》(1931),成為她最為重要的圖像之一。有評論說,攝影家所面對鏡面的自拍,是一次極需勇氣的挑戰。當照相機的取景器面對新的鏡面時,就是一個混合著不同平面空間的理念,它會對拍攝者和被攝者產生不可名狀的壓力。在這幅照片中,賓不僅自己面對鏡面,而且通過側面的一面鏡子,產生了雙重的反射效果,同時也使「徠卡女王」的徠卡相機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視覺空間造型,並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構成強大的張力。她和照相機的鏡頭構成了多重的目光視點,令觀眾在面對這幅照片時也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不知是迎合哪一重視點才好。我們還可以從這幅照片上發現,女攝影家在拍攝時的眼睛和照相機並非接觸的,是保持一段距離的。因此不僅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是有距離的,攝影家和照相機之間的距離,也必須是由一種被稱之為「凝視」的東西連接的。這樣的一種凝視就是一種張力,這樣一種張力也就是令人激動的神秘因素所在。
E.O. Hoppe
E.O.Hoppe是英國著名攝影大師,曾為達官政要及名人拍攝人像而聞名全球。
Jeanloup Sieff
讓盧·謝弗(Jeanloup Sieff,1933-2000。通常譯為讓魯普·西夫,但譯音不甚確切,今改以待指正)無論在時尚及廣告攝影、人體攝影、肖像攝影以及風景攝影領域,Jeanloup Sieff都取得了大師級的成績。作為法國攝影家,他的作品表現出敏銳的原創風味,在潮流和前衛之間輕鬆遊蕩,從不刻意,多數時候甚至是「輕率」的(謝弗的一部作品集取名Les indiscrètes,語義中含有「輕率」的意思,從中可大概推想攝影家對自己作品的一種態度),但又從不跑偏,就好像「時尚」和他與生俱來,而藝術本是他先天的品質一般,一切都發乎自然,無需後天領悟——當然,這評價僅僅只是我們觀看他作品的一種感受,並非嚴謹的論斷。
René Groebli
René Groebli (born in Zurich, Switzerland in 1927) ,瑞士攝影師,常用鏡頭記錄妻子的日常生活。
Hannah Höch
Hannah Höch ( November 1, 1889 — May 31, 1978) was a German Dada artist. She is best known for her work of the Weimar period, when she was one of the originators of photomontage.
Robert Doisneau
羅伯特·杜瓦諾Robert Doisneau(1912-1994),法國人文主義攝影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法國攝影界和布列松堪稱為一對並駕齊驅的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布列松經常雲遊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
Herman Leonard
Herman Leonard (March 6, 1923, in Allentown, Pennsylvania— August 14, 2010,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was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 known for his unique images of jazz icons.
Frank Horvat
Frank Horvat是早期時尚攝影的大人物。鮮為人知的是,他是從新聞報導攝影轉到時尚攝影。當這個義大利人50年代輾轉來到巴黎的時候,他和布列松、卡帕混了一段時間,也拍了很多紀實類的片子。直到1958年《Elle》給了他第一單時尚拍攝的任務。從此發跡,一發不可收拾,做了30年的時尚攝影,那個年代很多時尚頂級品牌都請過他。
Irving Penn
Irving Penn,1917年6月16日生於美國新澤西,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之一。1943年,他開始為時尚雜誌工作,拍攝過超過150張封面以及不計其數的時裝大片,是名副其實的將商業攝影和藝術相結合的典範。
在Irving Penn的私人肖像拍攝項目中,他近乎刻意地不使用任何輔助工具,只使用最簡單的照明條件,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和背景,賦予照片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微妙質感。
2009年10月7日,Irving Penn逝世於紐約家中,享年92歲。
Abe Frajndlich
Abe Frajndlich,一個「拍名人」的攝影大師,1946年5月28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目前居住在紐約。2011年出版了作品集《Penelope’s Hungry Eyes》。
Ugo Mulas
Ugo Mulas (August 28, 1928— March 2, 1973) was an Italian photographer noted for his portraits of artists and his street photography.
Robert Capa
羅伯特 卡帕(Robert Capa),匈牙利人,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筆名。他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在柏林大學求學後,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做暗房工作,後到巴黎當記者。由於他的攝影作品受到一家攝影雜誌社的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採訪。馬格南圖片社創始人之一。
Sue Ford
Sue Ford (1943—2009),an Australian born photographer, film maker, and photomedia artist. Her career spanned four decades, exhibiting major bodies of work in state and national institutions. Ford was the first Australian photographer to have a solo exhibition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in 1974.
Claude Cahun
超現實主義女性攝影家,女性自拍攝影的先驅。
Christer Strömholm
Christer Strömholm, född 22 juli 1918 i Stockholm, död 11 januari 2002 i Stockholm, var en svensk fotograf ochpedagog. Han mottogHasselbladspriset 1997.
Dennis Hopper
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1936.5.17—2010.5.30) 好萊塢著名電影演員和導演。霍珀18歲時到好萊塢發展。1955年,他因參演反映青少年反叛現象的影片《無因的反抗》而嶄露頭角。1969年,霍珀與他人共同創作、執導並主演在美國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影片《逍遙騎士》。1986年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提名。霍珀一生共出演了150多部影片和電視劇。他還參演了越戰題材的《現代啟示錄》和驚悚片《藍絲絨》等著名影片。2010年5月29日因前列腺癌去世,終年74歲。
André Kertész
André Kertész (2 July 1894—28 September 1985), born Kertész Andor, was a Hungarian-born photographer known for his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and the photo essay.
Bert Stern
Bert Stern, 1939年出生於紐約,他的攝影功夫完全是自學而成的。1953年起他成為一名商業時尚攝影師。Bert也是在當時最早將彩色攝影使用在報紙廣告上的攝影師之一。而他的作品則充滿魅力,浪漫主義與優雅。曾經有位出版商說過:「如果你想被像機和一個能愛上所有拍攝主題的人所誘惑,那麼就去找Bert Ster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