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哥的豐田七人車寬敞舒適,冷氣夠猛,沙發真皮,座椅前方,一伸手就有供乘客飲用的瓶裝礦泉水。
這輛車載過的,有去香港買表買鮑魚的深圳富豪,有已經臨盆、忍痛趕去香港生產的孕婦,也有剛剛在香港下飛機,奔去內地尋找廉價產品的美國5元店老闆。
因為同時擁有中港兩地的車牌,達哥的車成為往返中港兩地的特殊交通工具。用他車的客人,有的為了舒服,有的為了快速,有的為了面子。「CEO都不喜歡坐火車,他們dressing比較好,還要拉著箱子,很辛苦,而且如果有一輛車載你過去,公司的面子就大了,生意也更加容易談咯。」50多歲的達哥做中港車的生意超過十年,車裡車外一路看過不少風景,無論聊起什麼都輕車熟路。
我跟著達哥準備經皇崗口岸,去深圳福田,達哥說,如果通關快速,全程只需要30分鐘,和從沙田去中環差不多時間。「兩地的關口,從東到西,分別有羅湖、文錦渡、沙頭角、福田、皇崗、深圳灣,」達哥邊開車邊介紹。2003年沙士過後,皇崗口岸變成24小時通關,2007年,新的福田口岸和深圳灣口岸落成。窗外下起大雨,他放慢了車速,我看到高速公路旁正在修建一座隧道,「那就是通去新的蓮塘口岸的,聽說是2018年開,不過香港立法會還沒批錢,不知幾時開啊。」
深港之間的人流來往越發頻繁。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深港之間的出入境人數高達2.39億人次,而在1997年,這個數字僅僅是6100萬。
達哥說,他生意的巔峰時期是深圳居民還可以「一籤多行」來香港的時候,特別是2011-12年。「三點鐘來接我,我要去香港,」他幾乎每天都收到客人的電話。雖然是七人車,但客人通常只有一兩人,「他們說人多了坐得不舒服」。
對他的深圳客人而言,去香港就像去一個遠一點的好商場,鮑魚、手機、奶粉、食用油,什麼都買。熟客一周來香港四五次,通常不入住酒店,吃了晚飯就坐上達哥的車回深圳。往返深港之間,最短路程來回收費1400港元,達哥那時每月開工26-28天,月收入約五萬,頗為可觀。
他見過最大手筆的客人一次買七隻Rolex,為了躲開海關檢查,也同時買了好多生活用品,掩人耳目。他說最會讓人花錢的通常不是老婆,而是「愛人」,一個男人有一天買了iphone回去,第二天又來了,因為他愛人說,「為什麼我沒有?」
另一個同樣開中港車的明哥告訴我,他生意最火爆的日子是「雙非」的高峰期。港澳自由行開通後,為了讓孩子獲得「居港權」,不少配偶並非香港永久居民的內地孕婦赴港產子,這股人流在2010年左右達到高峰,這一年,約32653名「雙非」嬰兒在香港出生。
那時候明哥一個月會接送十幾個從深圳到香港生孩子的孕婦,有的是超生的公務員,有的是「二奶」,也有的來自普通的中產家庭。一個孕婦可以衍生好幾單生意,因為一批親友也會從內地去香港看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