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房子是家的代稱,是永遠的歸宿。
我出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平谷區大華山鎮後北宮村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裡。當時,家裡只有兩間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西廂房,一間做灶房,一間用來待客和休息。記憶中的老房子真小啊!臥室長不過3米,寬不過2米,且一盤土炕佔據了三分之二的空間;一個黑乎乎的板櫃臥在地下,又佔去了大部分地盤;剩下的,連個轉身的地方都沒有。在這裡,我們姐妹5個先後出生,可是房子太小,實在住不下一家七口人。於是,大姐隨爺爺奶奶住,二姐到鄰居家借宿。就這樣一家7口,三處而居,母親捨不得卻又無可奈何。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淚水漣漣,她常常念叨的一句話就是:「什麼時候,我們能有三間大瓦房,讓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地在一起,我就知足了!1978年,我家辦起了家庭養雞場,雖然規模不大,卻帶來了可觀的效益,更是摘掉了「超借支」的大帽子,還上了十幾年的欠款,終於可以挺胸抬頭、揚眉吐氣地做人了!隨著手中積蓄的日漸增多,爸爸媽媽決定:「蓋新房!」
很快,三間新瓦房落成了!新房很簡陋,雖然只是磚石結構,僅在前臉和牆抱角處用了一點青磚,但顯得素雅大方;雖然大柁只是一根鐵棍(俗稱鐵柁),卻顯得纖巧有力;雖然還是木製門窗,但下邊一排竟然鑲上了光潔明亮的玻璃!而且,還有紅色的方磚地面,白色花紙糊成的頂棚!掃地時,再也不用擔心一屋煙嗆了;睡覺時,再也不用擔心壁虎從房頂上落下來了;最最重要的是,家裡有了兩間大臥室,一家七口終於可以團團圓圓地住在一起了!籠罩在媽媽臉上多年的愁雲散去,我們住上了企盼已久的新房子!
在這所新瓦房裡,一住就是10年。這10年,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後北官村逐漸發展成大桃專業村,家家戶戶種桃賣桃,很快富裕起來。於是村裡人都開始拆舊房,建新屋,一時間,村裡成了建築的大工地。一座座紅磚青瓦的四合院拔地而起,一幢幢整齊漂亮的二層小樓巍然屹立,村子一下子高起來了,亮起來了!而我家10年前顯得高大氣派的房子,此時卻顯得那麼矮小,那麼寒磣!握著手中沉甸甸的存款,父母再次決定,再蓋一次新房!
1988年,我家的新房再次建成了!這次是四合院結構,6間正房,8間廂房,整整14間!房子設施齊全,有4間大臥室,2間會客廳,1個廚房,1個衛生間,1個洗澡間,3個儲物室,每個房間都通上了土暖氣,再也不用擔心嚴寒的冬天!再看裡面的裝修,粉紅色的水磨石地面光可鑑人,淡黃色的木牆裙浪漫溫馨,彩色噴塗的牆面、鋁合金的門窗,無時無處不在散發著一種淡淡的柔和的光。房間裡面的擺設,也處處體現著現代化的氣息:輕巧柔軟的席夢思床,高檔優質的組合家具,29寸的大彩電,248立升的電冰箱。後來,又陸續安裝了方便快捷的電話和空調。一切的一切,都讓人感到,置身其間,舒服至極,敞亮至極。媽媽整天樂得合不攏嘴,連說:「這輩子連想都沒想過,我能住上這麼舒心的房子!」彈指一揮間,10年又匆匆而逝。這10年,我們姐妹幾個先後考上了大學。一戶普普通通的農家,考出了4個大學生,這在當時我們小小的山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後來我們經歷了升學——工作——結婚後,在北京、在平谷先後都有了各自的家。隨著我們一天天地長大,父母親一天天地變老!我們幾個輪番勸說,希望他們住到我們城裡的樓房,以盡孝心。可是無論如何父母親也不同意。最後,耐不住我們的軟磨硬泡,他們終於答應,在平谷買了一處寬敞的三居室樓房,冬閒的時候,到城裡和我們住上一段時間;來年開春,還是回到果園,侍候他們的「命根子」——桃樹。
責任編輯: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