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私募投資者蘇世民(Stephen Schwarzman)研究了地緣政治學;摩根史坦利的執行長詹姆斯•戈爾曼從奧運會賽艇運動員身上汲取了經驗。
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關注中國和冰球運動;經濟學家託馬斯•皮凱蒂喜歡墨西哥文學;億萬富翁威爾伯•羅斯不認同皮凱蒂那本討論不平等的書;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薩拉•布盧姆•拉斯金關注羅斯福新政。
該書單來自2014彭博社年度調查的部分結果。在訪問了多位執行長、投資家、現任及前任議員、經濟學家以及學者之後,我們發現2014年解讀全球金融危機、分析技術和為政府出謀劃策的書是最受歡迎的。被引用最多的書是馬丁•沃爾夫的《轉折與衝擊:我們從金融危機學到及繼續學習的教訓》、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的《與機器賽跑:智慧科技時代的工作、進步與繁榮》、亨利•基辛格的《世界新秩序》,以及阿蒂夫•米安和阿米爾•蘇菲的《債務之家:他們(和你)如何造成大蕭條以及我們如何防止它再次發生》。
書單
蘇世民:黑石集團主席、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世界新秩序》(World Order),亨利•基辛格著。在世界僅有少量秩序或沒有秩序的時期,這本書是我的必讀書目。通過回顧數百年的歷史,作者說明了為何我們的外交必須要做到將文化、嚴謹務實與現實政治三者真正的融合起來。基辛格明確地指出了矛盾情緒的危險,這種危險存在於我們眼前的明顯無秩序的景象中。他還指出了我們唯一的出路:想要捍衛原則,我們就必須著手去證實這些原則。
詹姆斯•戈爾曼:摩根史坦利主席兼執行長
《賽艇上的男孩們》(The Boys in the Boat: Nine Americans and Their Epic Quest for Gold at the 1936 Olympics),丹尼爾•詹姆斯•布朗著。這是一個1936年美國奧運賽艇隊在柏林奧運會上比賽的故事。人們永遠不該低估那些意志堅定的業餘愛好者在專業精神下所能取得的成就。
《最終回合:一對父子,一生的高爾夫之旅》(Final Rounds: A Father, A Son, The Golf Journey of a Lifetime),詹姆斯•道森著。任何一個和父親打過高爾夫的兒子能立刻想到的不僅是高爾夫,而是父子情。
託馬斯•皮凱蒂:巴黎經濟學院教授,《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
《願望與財富》(La Voluntad y la Fortuna),卡洛斯•富恩特斯著。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它是關於墨西哥當代資本主義的一次美妙的沉思。
約翰•克裡:美國國務卿
《佛羅裡達酒店:西班牙內戰中的真相、愛與死亡》(Hotel Florida: Truth, Love, and Death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阿曼達•維爾著。這是一本很好的書。故事發生在那個混亂而複雜的時期,講述了戰爭中的灰色地帶、理想主義、勇氣和毅力。海明威我讀得不多,但那個時期還有一些不甚知名的記者,寫的東西很引人入勝。
《倫敦公民:與英國人一同站在最黑暗、最輝煌時刻的美國人》(Citizens of London: The Americans Who Stood with Britain in Its Darkest, Finest Hour),琳妮•奧爾森著。書中講述了在那個色彩斑斕、扣人心弦的時期裡倫敦的大人物們。通過默羅、哈裡曼、維南特和邱吉爾的故事,那個讓我曾以為早已終結的時代以一種新的方式重現活力。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歐逸文著。我的副參謀長送了這本書給我做禮物,他和作者是大學時的室友,世界真小。這本書是關於中國近況的絕佳記錄。
《奧爾:我的故事》(Orr: My Story),波比•奧爾著。這是我70歲生日收到的一份禮物。波士頓棕熊隊的球員奧爾是我的偶像。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驚嘆他是一個多麼出類拔萃的冰上運動員。謙和、低調、寬厚,他就是優雅的代名詞。而且在我心中他永遠是那幅著名的畫面裡騰空一躍的形象。
《棒球記者:我的體育人生》(Scribe: My Life in Sports),鮑勃•瑞安著。你從來都沒有讀完過一份《波士頓環球報》,直到讀到鮑勃•瑞安寫的文章,無論是寫拉裡•伯德的還是波士頓紅襪隊的。他無處不在,是一個出色的專欄作家。他寫的這本書近乎回憶錄。即使是在半退休狀態,他仍然有更多故事要講。
薩拉•布盧姆•拉斯金: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羅斯福新政背後的女人:弗朗西絲•珀金斯的生活和遺產》(The Woman Behind the New Deal: The Life and Legacy of Frances Perkins),克裡斯汀•唐尼著。有一天,這本書神秘地躺在我的辦公室椅子上,不知道是誰送來的,當時我正在等待參議院給財政部的批文。我開始翻看,對書中關於當前經濟復甦和後大蕭條時期經濟復甦的對比產生了興趣。讀完第一章時,我已經為這位首任女性內閣成員的故事如痴如醉了。她在1936年開始為新政府出謀劃策,帶來了改革以及她從觀察和改善工作環境的經驗中得來的見解。
威爾伯•羅斯:WL Ross & Co.主席兼執行長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託馬斯•皮凱蒂著。雖然我完全不認同其中的觀點,認為他的結論有點草率,但是這本書仍然值得一讀,因為它把握住了人們對於不平等的思考。
《大蕭條之後的中央銀行:經驗教訓及面臨的挑戰》(Central Banking after the Great Recession, Lessons Learned and Challenges Ahead),大衛•韋塞爾著。布魯斯金學會出版的,我是該機構的受託人,我很喜歡這本書。我還期待讀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的書,應該非常吸引人。
艾比•約瑟夫•柯恩:高盛集團全球市場研究所主席
《創新者:一群黑客、天才和怪才是如何創造出數字革命的》(The Innovators: How a Group of Hackers, Geniuses, and Geeks Created the Digital Revolution),沃爾特•艾薩克森著。這是一本精彩的天才備忘錄,記述了他們在推動數字世界發展中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從19世紀中期的愛達•勒芙蕾絲開始講起。
《犯錯:行走在錯誤邊緣的冒險》(Being Wrong: Adventures in the Margin of Error),凱薩琳•舒爾茨著。這本書看似易讀,但討論的是對大多數決策者來說最關鍵的問題:理解我們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重要的是,作者還談到當新的信息出現時,如何對觀點進行修正,而不是固守舊觀點。
《暗殺瑪格麗特•柴契爾:短篇小說集》(The Assassination of Margaret Thatcher: Stories),希拉蕊•曼特爾著。這本書近日在美國出版,作者是一位大師級作家,這本引人入勝的短篇小說集提醒著我們,與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伴是一種恩賜。
穆罕默德•埃裡安:安聯保險集團顧問、《彭博視點》專欄作家
《創意公司:克服阻攔靈感的隱形力量》(Creativity, Inc.: 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艾德文•卡特姆(皮克斯的聯合創始人)著。這是關於皮克斯公司——或者說世界領先動畫工作室的勵志故事。通過講述好的、壞的和醜陋的一面,這本書為變革型公司的管理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這本書對激動人心的技術變革進行了樂觀的分析,這些變革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場所和家庭生活。
這兩本書讓人覺得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棒極了,還提供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駕馭這些變化的方法。
亨利•保爾森:前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研究所主席
《創新者》(The Innovators),沃爾特•艾薩克森著。這本書集結了數十個為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發展做出貢獻的創新者的故事。有些故事是短小的片段,還有一些是微型自傳,比如比爾•蓋茨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很吸引我。這本書的魔力在於它通過簡潔易懂的語言把科技融入了生活,引人入勝地講述了每個創新者不同的特質,以及創新的協作過程——創新已經成為一個被過度使用的詞彙,是許多企業和國家都在追尋的聖杯。
阿納特•阿德馬蒂:斯坦福商學研究生院金融與經濟學教授、《銀行家的新裝:銀行業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應對》的作者之一
就在你覺得有關金融危機的話題已經沒什麼可說了的時候,有四本優秀的著作在2014年面世了,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披露了金融體系的持續扭曲和政策制定者的失敗,他們沒有吸取基本的教訓,也沒有採取適當的行動。這些問題非常重要,但通常被忽略或被誤解了。
有些事顯然是錯誤的,而且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幾乎沒有變化。
《債務之家》(House of Debt)阿蒂夫•米安和阿米爾•蘇菲合著。他們用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了房屋業主的危機加劇並延長了經濟衰退。兩位作者批評了美國那些只關注於拯救銀行而沒能減輕業主負擔的政策制定者,並提倡降低金融體系包括房地產業對債務(適得其反地鼓勵及補貼)的依賴。
《別人的房子:數十年的救援、強制監管以及惡毒的銀行家們如何使房屋抵押貸款成為了一個繁榮的產業》(Other People’s Houses: How Decades of Bailouts, Captive Regulators, and Toxic Bankers Made Home Mortgages a Thrilling Business),詹妮弗•託布著。這本書跟蹤了幾位特定的業主、銀行家、監管者和政客在過去幾十年中的情況,揭示了糟糕的房屋政策、失敗的法規以及嚴苛的破產法是如何損害了普通老百姓業主的利益卻讓銀行家們得到了好處。
《支離破碎:蘇格蘭銀行的興衰》(Shredde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伊恩•弗雷澤著。這本書中有一種令人震驚的肆無忌憚。它講述了蘇格蘭銀行的故事,尤其是弗雷德•古德溫在2000年到2008年間擔任執行長期間的故事。本書還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問題,比如蘇格蘭銀行如何以及為何堅持這樣的實踐,以及是否為防止這些機構損害社會而採取過任何改變。(要小心,作者陷入了一個常見的語言陷阱,他錯誤地把「銀行資本」描繪成了好像是銀行「持股」而非資金組合或負債。)
《轉折與衝擊》(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 What We』ve Learned——and Have Still to Learn——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馬丁•沃爾夫著。討論政策漏洞的主題和這種肆無忌憚的感覺在這本書中也有所體現。對於近年來塑造了全球(尤其是歐洲)經濟的廣泛的政治經濟力量,沃爾夫給出了頗有見地又一針見血的分析。
詹森•弗曼: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在過去的一年裡,比起其他的經濟學書籍,我花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這兩本書,它們都加深了我們經驗性的理解,挑戰了我們當前的假設,而且無論他們說得正確與否,都引發了一些重要的探討。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託馬斯•皮凱蒂著。它讓我超越了傳統的對於勞工收入不均的思考,也讓我更能領會資本收益——包括遺產繼承——在近幾十年不平等現象加劇中所起到的作用。
《債務之家》,阿蒂夫•米安與阿米爾•蘇菲合著。把焦點從銀行貸款轉移到了家庭負債,為大蕭條的成因和後果提供了有力的新解讀。
這兩本書都沒有下定論,尤其是關於政策處方。政策處方通常被劃分在「不實際」、「不成熟」、「根本是錯誤的」的範圍內。但是這兩本書都能讓我們更接近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和觀點。
《一個真實的小說》(A True Novel),水村美苗著。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閒書,故事發生在戰後日本,有點像《呼嘯山莊》。人物扣人心弦,敘事模式獨特,有史詩般的氣魄。
比爾•福特:福特汽車公司執行主席
《智慧之心:佛法心理學通用教法的指引》(The Wise Heart: A Guide to the Universal Teachings of Buddhist Psychology),傑克•康菲爾德著。這本書為艱難時世中訓練慈悲心提供了非常實用的建議。康菲爾德是一個有創見的思想者,也是一個出色的溝通者。
約爾根•菲辰:德意志銀行聯席執行長
《創新悖論:好企業為何扼殺突破以及如何做出改變》 (The Innovation Paradox: Why Good Businesses Kill Breakthroughs and How They Can Change),託尼•達維拉和馬克•愛普斯坦合著。如何成功地把顛覆性的思想和創新性的思維結合起來,這對於大企業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挑戰。達維拉和愛普斯坦令人信服地描述了漸進式創新如何與突破性思維共存,以及追求運營績效所帶來的好處為何無法轉變為突破性創新的條件。
卡洛琳•威爾金斯:加拿大銀行高級副行長
我今年讀了不少書,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都有。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幾本:
《重複人生》(Life After Life),凱特•阿特金森著。人生有重新來過或重新選擇的可能性,這樣的主題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凱特•阿特金森在書中給了厄休拉和其他角色這樣的可能性,翻頁閱讀的過程就像是不斷地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門。這部作品的吸引力在於,作者並不是藉助可預測的「第二次機會」來講故事,而是通過展現「決心的力量」。
《轉折與衝擊》(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馬丁•沃爾夫著。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討論金融危機教訓的書,而只有知識淵博和有自信的人才能給這些作品增加價值,馬丁•沃爾夫做到了。書中有些內容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可能難以入耳,一些提議也有爭議。但是他的分析清晰而大膽,觀點十分全面,而且提出需要重視金融危機更多潛在及持續性的影響,這些對於未來很多年中必定會出現的討論將非常有價值。我記了很多頁的筆記,讀來十分愉快。
馬丁•索裡爾,WPP集團創始人兼執行長
《慈禧太后: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妃》(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張戎著。證實了一些中國人的觀點,他們認為過去兩百年左右是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年代。這本書還證實了為何性別平等是有益的。
金墉:世界銀行行長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氣:1100英裡太平洋屋脊步道尋回的人生》(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謝麗爾•史翠德著。任何一位能像她這麼誠實的作家都是引人注目的。我還非常欣賞她完成徒步的堅持不懈。這段旅程幫助她解決了很多爭議性的問題,同時也提醒讀者:在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前,堅持下去並完成它,會產生一種深刻的甚至療愈性的價值。
馬克•赫德,甲骨文公司聯席執行長
《有組織的大腦:在信息過載時代保持思路清晰》(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丹尼爾•列維廷著。我們正在迅速走向這樣一個時代:大數據驅使下的觀點不僅將主導大多數的商業決策,而且還會主導我們私人生活中的很多決定。所以當我讀了一篇列維廷這本書的書評時,我坐直了身子,提高了警惕,因為我每一天的每個小時都活在信息的狂轟濫炸裡。列維廷做得很好,他用清晰、信息豐富且富有娛樂性的語言討論了思維的科學。本書的讀者將對大腦的運作有更深的了解,並對於如何利用這個新興的大數據時代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指引。
皮帕•馬爾姆格倫:DRPM集團創始人
《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提醒大家意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由計算機、傳感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驅動的新工業革命時代。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通貨緊縮會永遠存在,但這本書提出未來也會有非凡的創新。當然,我們應該記住史蒂芬•霍金對於人工智慧新時代的看法。機器人跟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很可能是「你怎麼能蠢到這個地步」。
默文•金:前英格蘭銀行行長、紐約大學訪問教授
《蓄意的脆弱:銀行業危機和信用稀缺的政治緣起》(Fragile by Design: The Political Origins of Banking Crises and Scarce Credit),查爾斯•凱羅米裡斯和史蒂芬•哈勃合著。是一本關於經濟學和銀行政治學的偉大研究專著。馬丁•沃爾夫的《轉折與衝擊》是關於全球金融危機最好、最全面的論述,該書還告訴我們應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貝努瓦•柯爾: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
《債務之家》,阿蒂夫•米安和阿米爾•蘇菲著。我很少讀金融類的書。人生太短了,我更偏愛小說或詩歌。但是我很喜歡讀這本書,它提出了關於債務抵押金融風險的富有啟發性的見解。
《回憶錄》(Memoirs),讓•莫內著。我剛剛(永遠都不算晚)讀的一本很棒的書,它能夠幫助你理解歐洲目前正發生的大部分事情,以及為何「英國退出歐洲」(Brexit)是西方世界的倒退。
貝絲•穆尼:美國科凱集團主席兼執行長
《堅不可摧:一個關於生存、抗爭和救贖的二戰故事》(Unbroken: A World War II Story of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Redemption),蘿拉•希倫布蘭德著。讀這本書時很容易沉浸在令人極度痛苦的戰爭的殘酷中。這是一個真實的、有時間跨度的故事,關於生存,關於人們如何面對異乎尋常的逆境。無論是商界還是人生,態度就是一切。而路易斯•讚佩裡尼的人生,正如《堅不可摧》講述的那樣,體現了人類精神的韌性,以及在面對人生大大小小的挑戰時所必需的不屈不撓。
安迪•霍爾丹: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經濟學家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合著。這是一本卓越的書。在我看來,它得到的關注太少了。對於商品、服務、資源以及時間稀缺性的分析已經泛濫成災,而對於我們個人認知的帶寬的局限性,幾乎沒有人分析過。穆來納森和沙菲爾表示,這一神經系統的限制是解釋一切行為和結果的基礎,包括無力償還的借款和可量化的智商。對於公共政策的啟示也有潛在的深遠意義。
馬克•菲爾德斯:福特汽車公司執行長
《局外人:八位非傳統執行長和他們極其理性的成功藍圖》(The Outsiders: Eight Unconventional CEOs and Their Radically Rational Blueprint for Success),威廉姆•桑代克著。這些執行長們的思維非常不同,而且對於如何在公司裡創造價值有著叛逆的觀點。每個人都是從局外人的角度看待他們的企業,都是不緊不慢地發展出一套清晰的思路並堅持到底,最終為股東及所有與他們公司相關的人士都創造了極大的價值。
安娜•伊達戈:巴黎市長
《多拉•布呂德》(Dora Brude),派屈克•莫迪亞諾著。我向每個人推薦這本深刻卻短小易讀的小說,它可以把讀者帶入那段歷史和記憶中。故事基於1941年12月刊登於巴黎一份報紙上的尋人啟事。帶著一種一成不變的、溫和而謙遜的筆觸,作者跟隨一個年輕女性的腳步,遠離了她的家和學校,最終消失在上世紀40年代那個憂鬱的巴黎。經過調查,莫迪亞諾發現這位婦人在1942年被送進了集中營,並在地獄般的奧斯維辛結束了一生。我被派屈克•莫迪亞諾的風格吸引,他的用詞和清醒的筆調增加了這個故事的強度。
比約恩•瓦爾羅斯:北歐聯合銀行(SampoOyj集團控股)主席
《大繁榮:草根創新如何創造就業、挑戰與變局》(Mass Flourishing: 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埃德蒙德•菲爾普斯著。作者接上了熊彼特和哈耶克的論戰,解釋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經濟現代化。在一個豐富且深刻的歷史背景下,他描繪出了一幅市場體制和社會傳統推動創新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的圖景。在這個過程中,他重述了很多政治前線的情況;對於那些認為「要在投資和創新上投入更多公共資金才是我們蕭條經濟的出路」的人來說,他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這是一本不可思議的書,每個人都值得一讀,尤其是那些要負責規劃歐洲未來的人們。
伊恩•布瑞默:歐亞集團創始人兼總裁
《世界新秩序》(World Order),基辛格著。在《世界新秩序》中,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混亂威脅著」世界秩序,「一點一點,伴隨著前所未有的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基辛格對於世界秩序革命以及它如今如何潰敗的描述實在是太正確了。他對於下一步的預測依靠著慣性思維:如果今天的趨勢繼續快速發展下去而沒有變換軌道,這些預測就將被證實是準確的。
《地理的報復:地圖告訴我們即將到來的衝突以及命運抗爭》(The Revenge of Geography: What the Map Tells Us About Coming Conflicts and the Battle Against Fate),羅伯特•卡普蘭著。卡普蘭對於長期以來極其重要的地緣政治有真正的領悟,他相信遠期的計劃是要重新平衡亞洲,無論美國是否要參與「以亞洲為軸心」的協調策略。亞洲是世界的經濟、安全及人口中心,也是未來一個極大的地緣政治的挑戰。雖然這本書是在2012年出版的,《地理的報復》仍然走在時代的前沿,認為全球的權力分配在未來將圍繞著亞洲進行。
《數據災難:(無人觀看時)我們是誰》(Dataclysm: Who We Are (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克裡斯蒂安•拉德著。在一個企業和政府都擁有大量民眾數據的時代,後退一步,問一問我們能從這些大量的貯備中得到什麼,這是很有必要的。《數據災難》是一本極其富有見地的書,為社會意義而挖掘大數據,指出大數據可以告訴我們哪些關於人類情況的信息——重要的是,哪些是它無法告訴的。最終,人們會讓數據自己說話。
本書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關於社會變革的問題。作者就像是一位逗趣的晚餐客人——總是錦上添花。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艾米•古特曼: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
《錘鍊一個好老師:教學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如何把它教給每個人)》 (Building a Better Teacher: How Teaching Works (and How to Teach it to Everyone),伊莉莎白•格林著。如果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要以全球最高標準教育我們的年輕一代,那麼「好老師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培養出來的」這個普遍而又沒有根據的想法,就是最大的障礙。作者格林進行了有趣而令人大開眼界的調查,提出了明確的證據——優秀的教學手段是一種習得的技巧,而通過不斷地換新人而提升美國教學水平註定會遭遇短板。這本書為我們為何必須、以及我們如何能夠提升教學的藝術和科學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參考。
亞當•珀森,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
《鄧小平時代》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傅高義著。我今年讀過的印象最深的書。
《對一切說再見》(Goodbye to All That),雷夫斯(Robert Graves)著。為紀念一戰100周年,我還重讀了羅伯特•格,它對我意義重大。
威廉•懷特: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發展審查委員會主席
《歐元陷阱:破滅的泡沫、預算和信仰》(The Euro Trap: On Bursting Bubbles, Budgets and Beliefs),漢斯•維爾納•辛恩著。這本經過謹慎研究而成的書從根本上來說是支持歐元計劃的。不過他也指出了歐元計劃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缺陷。辛恩認為歐元區無法在當前的困境中「矇混過關」,相信過多的債務(公共和私人債務都是)一定會席捲撲來,債務人和債權人都會經歷磨難,而競爭力的問題只能通過暫時性的「退出」和貨幣貶值來解決。展望未來,他還針對如何改革歐元區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要避免重蹈覆轍,同時也要確保民主監督。
《不可理喻:精英政治掮客如何使我們的金融、自由和安全變得腐敗》(Unaccountable: How Elite Power Brokers Corrupt Our Finances, Freedom and Security),珍妮•韋德爾著。緩慢卻穩健的文化轉變通常悄無聲息,而這本書關注的就是這種轉變。某些據稱是出於公共利益而做出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韋德爾在書中記述了這類個人和組織數量的驚人增長,另外,韋德爾認為美國的「智庫產業與政府和媒體三者之間的勾結」已經變得極其複雜和不透明,以致於在發生「不道德行為」時,幾乎難以確切指出責任方。這一重要轉變嚴重地威脅到了公共信任——而這是實施所需的公共政策和維護民主的關鍵因素。
厄爾克裡•裡卡恩: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
《債務之家》(House of Debt),阿蒂夫•米安和阿米爾•蘇菲著。這本書加深了我們對於危機中債務作用的理解。
《快閃小子》(Flash Boys),麥可•劉易斯著。此書展現了信息通信技術和科技在市場運營中的作用。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託馬斯•皮凱蒂著。它提供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關財富分配的歷史數據,並引發了獨特的討論。
傑弗裡•拉克爾:里奇蒙聯邦儲備銀行行長
《蓄意的脆弱:銀行業危機和信用稀缺的政治緣起》,查爾斯•凱羅米裡斯和史蒂芬•哈勃合著。這是了解金融危機成因的最佳著作,沒有之一。
《人文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如何使我們更加聰明也更不平等》(Human Capitalism: How Economic Growth Has Made Us Smarter -- and More Unequal),布林克•林賽著。書中指出,經濟不平等和人文資本積累以及經濟發展的相關程度比你想像中更甚。
《揚基冠軍菲爾•希爾:世界上首位贏得賽車冠軍的美國人》(Phil Hill, Yankee Champion: First American to Win the Driving Championship of the World),威廉姆•諾蘭著。一個主觀的選擇——我第一次讀這本富有啟發性的書時還是一個孩子,這是關於首位贏得F1方程式賽車冠軍的美國人的故事。
羅夫•諾奎斯特:美國稅制改革協會主席
《不堪一擊:在即時醜聞時代保護脆弱名聲的宣言》(Glass Jaw: A Manifesto for Defending Fragile Reputations in an Age of Instant Scandal),埃裡克•德澤霍爾著。這本書要講的都在副標題裡了。作者是一個公關陣地戰專家,講述了網際網路閃電戰和全天候新聞報導如何改變了種種力量之間的關係與致衡,正是這些力量將公眾人物和企業置於風口浪尖下。書中列舉了很多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它沒有給出一個百試百靈的妙方,也沒有承諾照章辦理準能成功。抱歉,有的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
《殖民地時期的美國稅收》(Taxation),阿爾文•拉布希卡著。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本書記述了18世紀70年代早期波士頓傾茶事件之前的稅負,當時的平均稅收是收入的1%到2%。倫敦人要支付20%。帝國的稅收都很重。我們是怎麼從1%-2%的稅務發展到政府要花掉超過30%國內生產總值的?
勞倫斯•薩默斯:前美國財政部部長、哈佛大學名譽校長
《世界新秩序》,亨利•基辛格著。這本書深刻思考了我們需要但未必擁有的全球體制。
菲利普•希爾德布蘭德:貝萊德公司副主席、前瑞士國家銀行副行長
《世界新秩序》,亨利•基辛格著。這是我今年讀過的有關俄羅斯的最好的書之一。對於歐洲,他還提供了一個極其久遠的角度。他在書中探討的內容和歐元區的未來高度相關。他的敘述圍繞著一個前提,就是歐洲的核心問題是德國始終不算太強也不算太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問題在今日依然顯著:如何改革歐洲,德國問題仍然是歐洲一體化的核心。
蒂姆•亞當斯:國際金融協會總裁
《通往深遠北方的窄路》(The 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理察•弗拉納根著。這本書獲得了2014年布克獎。書中字字句句看似波瀾不驚,但卻發人深省,提醒著我們同時具備兩種能力,既能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又能妥協於生而為人的脆弱與無力。
《與機器賽跑》,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
《玻璃籠子:自動化與我們》(The Glass Cage: Automation and Us),尼古拉斯•卡爾著。這兩本書是近期出版的有趣的書,聚焦於快節奏的技術變革、自動化、創新、機器學習以及人工智慧。為了在2015年獲得更多關注,就要留意這類話題。烏託邦式的技術支持者以及患有技術恐懼症的預言者都在爭得我們的關注和想像力,同時也在推行他們自己的政策回應。
凱文•普蘭克:安德瑪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
《卡內基自傳》和《洛克菲勒自傳》。我的人生目標——從我八歲起就確定了——成為業界大佬。所以我讀了這兩本傳記。
明迪•格羅斯曼:HSN公司執行長
《野獸花園:愛情、恐懼,一個美國家庭在希特勒的柏林》(In the Garden of Beasts: Love, Terror, and an American Family in Hitler’s Berlin),埃裡克•拉爾森著。我讀很多書,商業書籍、小說和真實故事都讀。我原先主修英語和哲學專業,所以喜歡閱讀。我最近剛讀了這本書。
霍華德•舒爾茨:星巴克集團主席兼執行長
《賽艇上的男孩們》,丹尼爾•詹姆斯•布朗著。這是一個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故事。故事講述了美國西北部的一群勇敢的、自立自強的少年對抗世界上最精英和優越的運動員們。雖然我們已經知道他們贏得了奧運金牌,但這絲毫不影響這個故事的精彩程度,少年們的英勇也沒有因此而遜色。
《最崇高的冒險:馬歇爾計劃和美國拯救歐洲的時代》(The Most Noble Adventure: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Time When America Helped Save Europe),格裡格•貝爾曼著。這個故事講述了願景、領導力和難以置信的勇氣。喬治•馬歇爾是一個不尋常的美國人,他在面對黨同伐異的國會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甚至(尤其是)在我們如今生活的這個時代也應該借鑑。
《武裝部隊軍官》(Armed Forces Officer),肯尼斯•達爾著。這本書是肯尼斯•達爾少將送給我的禮物。書中的軍事思想是我所了解過的最先進的。「為一個決定承擔全部責任的意願;樂於與下屬分享這個決定所帶來的收穫;在暴風雨和挫折中生存下來的勇氣,以從零開始的心態面對每一天的勇氣,勝不驕敗不餒。」這是一本適用於任何時代的、經典的關於感召式領導力的書,所有美國人都應該讀一讀。
多米尼克•巴爾頓:麥肯錫公司董事總經理
《創意公司》(Creativity, Inc.: Overcoming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艾德文•卡特姆著。他在書中講述了他對於經理人應該如何建立一種「創意文化」從而讓員工發揮最好狀態的觀點。他有兩個建議對我來說格外受用:1)經理人的工作不是規避風險,而是讓其他人「安全地」承擔它;2)一個公司的溝通結構不應該遵從其組織結構——每個人都可以和任何人自由對話。
《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我很喜歡作者的觀點——與工業革命不同,數字革命所創造出的技術是代替人力,而不是與人力相互補。作者還主張,這史無前例的創新步伐不應僅僅令我們為之興奮,還應該反映出我們的價值觀和選擇。
《壓力測試:反思金融危機》(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is),蒂莫西•蓋特納著。這本書回顧了大蕭條時期,探討了關鍵的事件、激烈的爭論,以及席捲美國的金融改革背後的主流觀點,對我來說是一次有啟發的閱讀之旅。
丹•法斯:Loomis Sayles & Co.副主席
《皮爾•瑪麗-貝努瓦與猶太人救援》:一名法國牧師和猶太朋友如何在大屠殺中拯救了數千人》(Pere Marie-Benoit and Jewish Rescue: How a French Priest Together with Jewish Friends Saved Thousands during the Holocaust),蘇珊•祖克緹著。這本書我剛剛讀完。我的大部分閱讀材料都不是從直接研究和報紙中得到的,都是和地緣政治有關的內容,這類材料通常不是書籍。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讀書,但是現在世界的變化太快了。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
《優秀的綿羊:失當的美國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擁有富於意義的人生》(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威廉姆•德萊塞維茨著。這一定是2014年最黑暗的一本書。我們一般認為二流的大學是培養官僚主義人才的地方——「到處都是上下級的關係」。但是作者認為常青藤大學——從它們自己的角度來講——也是具有破壞性的。孩子們做到了「充滿好奇心,渴望目標」,卻剩下「僅僅對成功的熱情」。幾乎沒有大學關注知識探索和個人成長。如果作者是正確的,那麼從1960年代開始,常青藤的畢業生就都是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精英。這也是美國經濟幾十年來一直停滯不前的另一個原因。
蕾妮•詹姆斯:英特爾公司總裁
《追尋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維克多•弗蘭克著。我現在正在讀這本書,原因是不言自明的。
託馬斯•霍恩: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副主席
《哈裡•杜魯門的大冒險:一次難忘的美國公路之旅的真實故事》(),作者馬修•艾爾吉奧。每個美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個真實的故事。它記錄了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理察•費舍爾: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
《轉折與衝擊》,馬丁•沃爾夫著。在財政問題上,這是一本佳作。沃爾夫對經濟學家們和政策制定者們的脆弱不抱幻想。沃爾夫直截了當地指出,2007年到2010年金融崩潰的根源是「經濟學沒有被建設起來」。他怒斥了「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忽略和自大」、「理性預期和有效市場假設激勵下的漫不經心」,以及「央行所採用的主要宏觀經濟工具是一個『動態隨機的一般均衡模型』,而在這個模型中,金融幾乎沒有出現」。他還嚴厲地批評了當代經濟學家習慣性地忽視經典經濟學思想,塑造了這些經典思想的人包括標誌性的沃爾特•白芝浩、傑出的歷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以及海曼•明斯基。
對於我們所經歷的崩潰,他說,「批評體制的失敗還不夠,因為失敗的體制受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好評。那麼這就不是體制的失敗了,而是智識的問題。」沃爾夫對於經濟學建設的批評令人難堪,而且他是完全正確的。
格雷格•曼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債務之家》,阿蒂夫•米安和阿米爾•蘇菲合著。兩位著名經濟學家對於近期的金融危機和隨後的經濟蕭條做了大量研究,然後在書中用大眾都可以理解的簡單術語闡釋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認為政策制定者過於關注掙扎中的銀行,卻極少注意陷入困境的債臺高築的房屋業主。他們還指出,為了避免未來的危機,我們整個社會都應減少對債務資金的依賴,而應該多發掘不同形式的主權資金。
特莎•喬韋爾,英國議會成員
《美國情人》(The American Lover),羅絲•特裡梅因著。她很擅長於描繪人物。這是個短篇故事集,即使你很忙,也不必擔心讀不完。
維克拉姆•潘迪特:前花旗銀行執行長、TGG集團主席
《難上加難:如何在沒有簡單答案時創建一個企業》(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 Building a Business When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本•霍洛維茨著。這本書誠懇地指出了創建和管理一個企業是多麼困難。為什麼?因為這意味著激勵員工、溝通、領導力、做出調整、承認過失、重新來過。
泰勒•柯文,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邊際革命」博客的博主之一
《尤卡坦:來自美食探險的食譜》(Yucatan: Recipes from a Culinary Expedition),大衛•斯特林著。從表面上看是一本烹飪書,但是真正為烹飪而做的準備工作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太複雜了。忽略食譜本身,把這本書當成是一部華麗的歷史文化攝影圖集吧。當你讀完之後,有個地方你還想再去三次——我說的可不是坎昆。
格倫•哈伯德:哥倫比亞商學院院長
《商業冒險:華爾街世界的十二個經典傳奇》(Business Adventures: Twelve Classic Tales from the World of Wall Street),約翰•布魯克斯著。雖然布魯克斯在1993年就去世了,但是近期再次發行的這本商業故事集集結了他幾十年前刊登在《紐約客》上的文章,為增長(施樂公司早期時)和錯誤決策(福特汽車公司發布的Edsel品牌)提供了經典的闡釋,對於企業管理者和商學院的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參考。
《轉折與衝擊》,馬丁•沃爾夫著。寫全球金融危機的書有很多,但大多數都是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了主要事件、人物和他們的動機。而沃爾夫是在結構問題的背景下討論危機,他認為結構問題才是危機的根源。而在危機之後,政策的過分活躍並沒有緩和(事實上有些政策還加重了)危機。雖然並非所有的分析和對未來政策的建議聽起來都可靠,但是這本書作為對於導致危機的複雜問題的介紹,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傑弗裡•薩克斯:哥倫畢業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愛德華•威爾森著。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講述了自然界中的人性以及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
《世界新秩序》,亨利•基辛格著。基辛格用一生的研究和經歷,講述了他對於地緣政治以及權力平衡的有益反思。
《意識與大腦:破譯大腦如何編碼我們的思想》(Consciousness and the Brain: Deciphering How the Brain Codes Our Thoughts),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著。一位世界領先的神經科學家在本書中精彩地闡述了人類的意識為何物。
《與機器賽跑》,埃裡克•布林約爾松與安德魯•麥卡菲合著。這是一部對經濟學有重大貢獻的著作,講述了新時代的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
伊沃德•諾沃特尼: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
《轉折與衝擊》,馬丁•沃爾夫著。這本書是由當今最為著名的金融觀察者所做出的深刻而大膽的分析。
《我的精彩書店》(MeinewundervolleBuchhandlung),佩特拉•哈特利布著。這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故事,關於如何開始創辦自己的書店——我曾經也嘗試過。
《世界的轉變:十九世紀全球史》(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尤爾根•奧斯特哈梅爾著。
在阿蘭•貝內特的戲劇《歷史系男生》裡,學生魯奇把歷史描述成「只是一件倒黴事接著另一件倒黴事」。尤爾根•奧斯特哈梅爾教授的這本書不是線性地重述事件,而是用出其不意的、震蕩的線條切開歷史的截面,圍繞史實,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塑造了如今大部分世界的19世紀的精彩畫卷。這本書約1000頁,有3000個腳註,參考書目超過3000條,為「長篇巨著」這個術語賦予了新的含義。帶著一種非典型的日耳曼幽默,作者用挖苦般的口吻寫道:「一旦讀者翻開這本書,他們不必擔心: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緊急出口。」
《精神文明:為什麼偉大的平等讓社會更強大》(The Spirit Level: Why Greater Equality Makes Societies Stronger),理察•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合著。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它比託馬斯•皮凱蒂更早地提出了不平等的概念,以及平等為何重要。
馬修•巴曾:美國駐英大使
《倫敦公民》,琳妮•奧爾森著。我從偏愛歷史思維的家人身上遺傳了一些特質,我自己也很少會讀那些跟歷史無關的書籍。今年對我來說最好的枕邊書就是這本,通過戰時人物的生活,包括埃夫裡爾•哈裡曼、愛德華•默羅以及約翰•溫納特,講述了美國加入二戰的故事。我認為溫納特作為羅斯福派去替換掉喬•甘迺迪的美國大使,是故事的核心人物。而當英國反擊德國的希望渺茫時,溫納特說,在這個地球上,他最想倫敦讓他更想呆在那裡,白天說服羅斯福參戰,夜晚就幫助收拾閃電戰的殘局。
《創造者的理智》(The Mind of the Maker),桃樂絲•榭爾絲著。榭爾絲以推理小說而聞名,但是通過這本書能夠一窺她精彩的神學思想。當下「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指重新倡導手做,用諸如3D列印等技術自己動手改變生活和世界的運動)在大西洋兩端蔚然成風,而在40年前,榭爾絲已經提出了她對於勞作和愛情的觀點。這些觀點如今看來依然明智,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
吉姆•奧尼爾:前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彭博視點》專欄作家
《媒體和金融危機:比較和歷史的觀點》(The Media and Financial Crises: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史蒂夫•席費爾斯和理察•羅伯茨合著。這是一本有趣的書,講述了在危機發生前以及危機期間,媒體在尖銳點明問題方面的得與失。
《散步歸家:詩人之旅》(Walking Home: A Poet’s Journey),西蒙•阿米塔奇著。講述了一個詩人在平寧步道上的散步之旅。今年我和妻子徒步了海岸步道(從東到西橫穿英格蘭),多少是受到了這本書的啟發。
《藥物失效了:全球威脅》(The Drugs Don’t Work: A Global Threat),莎莉•戴維斯著。英國政府邀請我主持一個關於抗生素和抗菌劑耐藥問題日益惡化的研討會,這本書就是在我註冊會議時贈送的。
丹•柯茲洛斯基:駿利資產管理集團投資組合經理
《局外人:八位非傳統執行長和他們極其理性的成功藍圖》,威廉姆•桑代克著。書中講述了多個挑戰了傳統行業智慧的執行長的案例,他們依照自己的方式改造了傳統的商業模式,為股東創造了可觀的回報。資產分配是關鍵的價值創造槓桿。對於我來說,這本書鞏固了我原有的觀點:高信念度(或高集中度)和逆向思維,再加上深思熟慮的資產分配,就能夠為股東和基金持有人創造巨大價值。
來源:商業周刊中文版
撰文/Simon Kennedy 翻譯/趙萌萌 編輯/趙茜、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