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李錚、於也童
小廁所裡藏著大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廁所革命」為代表的農村衛生條件改善工作得到高度重視。各地雖下大功夫整改,但部分地區仍存在問題。記者在遼寧省瀋陽市採訪發現,由於設計缺陷大、工程質量差、後續保障弱,5年來,政府投入過億元改建的8萬餘個廁所棄用超過5萬個。
惠民工程成「傷心工程」,歸根結底是作風不實、形式主義作怪。政府上門改造廁所,群眾一分錢不用花。為什麼這樣的好事辦砸了?群眾說:「北方冬天冷,巴掌大的糞坑用一次就結冰,也不能每次上廁所都燒熱水衝啊!」
馬桶不但正對灶臺、沒有任何遮擋,還沒有上下水。(新華社記者於也童 攝)
由於沒有走村入戶調研、傾聽農民意見,改造工程稀裡糊塗上馬。顯而易見的設計缺陷導致2016年到2018年建設的室外廁所大多廢棄。
惠民工程成了「傷心工程」,更與基層幹部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脫不了關係。瀋陽部分農村為完成改造數量的考核指標,連沒人住的院子也安了廁所,廢棄的房屋和嶄新的廁所對比鮮明。「我弟已經搬走10年了,按戶裝廁所不管有沒有人住都給安。」群眾的話狠狠打在了形式主義的臉上。
農村廁改只管建、不維護,沒有定期清理糞汙的服務保障,還要老百姓自己掏腰包,這樣的惠民工程談何「惠民」?
惠民工程必須傾聽民聲,心懷民生。農村廁改要改設施、改環境,更要改觀念、改作風。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異大,推進廁改絕不能「一刀切」,必須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農村廁所改造是否實用,老百姓希望建什麼樣的廁所,到農民家一看就清楚。必須俯下身到群眾中去,把百姓合理的利益訴求、實際需要充分納入規劃中。
惠民工程必須配套嚴格的監管和督促機制,從方案規劃、工程立項、項目實施等各個環節全流程監管,嚴防腐敗和作風問題。
建小廁所需要花大心思。落實推進「廁所革命」,絕不能欺上瞞下,更不能「忽悠」老百姓。只有搬開「絆腳石」,才能讓惠民工程真正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