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園互通生態修復面積達5.5萬平方米
福州晚報記者昨天從市城鄉建設局獲悉
依託《福州市城鄉建設項目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導則(試行)》
2019年至今,全市已有
173個竣工項目
完成山體植被
修復面積2191241.85平方米
市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述導則是國內首部專門針對建設開發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技術導則,我市依託這個導則對城鄉建設項目展開了全過程監管,推動開發與保護並重。
▲南臺大道
南臺大道南段是福州城區「南大門」的交通主動脈,該工程起點為北園互通,如今車流不斷。當初建設北園互通時,需要開挖牛眠山山體,開挖量達6萬立方米。「如何同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是推進這個項目必須破解的核心課題之一。」市城鄉建總該項目負責人侯思遠說,在建設過程中,他們花了大量心思。
比如,傳統施工碰上山體復綠,大多數是採用邊坡防護加簡單綠化的方式,而在北園互通施工過程中,施工方針對牛眠山山體含石量大的特點,在邊坡防護框上專門放置了生態袋,讓袋中的草籽更容易紮根。
又比如,考慮到山體邊坡最高處達15米,日常澆灌不方便,施工方預埋了一套滴灌系統,無論春夏秋冬都能按需給坡面植物「送水」。
如今,從北園互通望向牛眠山
山櫻花、三角梅、雞蛋花等數十種植物
組成的景觀群落鬱鬱蔥蔥
「山水林田湖草」
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在工程建設中
多種施工場景都會涉及生態修復
▲福州市新一輪城市品質全面提升項目有序推進 張人峰 攝
在三江口大橋
施工方就為兼顧工程建設
與溼地保護提供了一個有益方案
市城鄉建總三江口大橋建設項目負責人張良說,早在項目啟動前,相關方案就幾經林業、環保等領域專家把關。
根據專家建議,該項目對全長1684米的主橋採用合理跨徑,減少水中墩柱,避開溼地主體。針對橋梁後期排水問題,施工方還專門設置排水系統,讓橋面汙水入管不入江。
如今,閩江上的這座大橋「牽」起了倉山與馬尾,在促進兩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催生出「橋面上白鷺翱翔,蘆葦叢野鴨成群」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