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流感,帶來了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更多思索。科學合理的疫情應對,應該是各種方法多管齊下,而不是寄託於幾個「神藥」或者疫苗
專欄作家 陳作兵(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康復醫學中心主任)
2017年的這場冬季流感,比以往來得更早,也更猛烈——從11月開始逐漸進入高發期,持續三月至今,幾乎橫掃全國。這場流感流行的面積、感染的人數,均顯著超過了既往三年同期水平,造成的損失目前尚無確切統計數據,但也毫無懸念,應該遠遠高於歷史同期水平。
2018年1月4日,廣州市兒童醫院內,一名戴口罩的孩子坐在候診區。 圖/財新記者 梁瑩菲
在抗擊這場流感面前,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和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堅持預防為主」「以健康為中心」的中國特色分級公共衛生體系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客觀地回顧這場疫情的整個進展(儘管現在疫情還在進展中,還未到總結的時候),社會、民眾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面積疫情面前,從一開始的麻木、事不關己,到後期的驚慌失措、草木皆兵,以致醫院門診爆滿、流感「神藥」脫銷,凡此種種都暴露了中國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脆弱和前瞻規劃的缺乏。
在這場流感面前,至少有以下幾方面值得反思:
其一,針對流感的全民健康教育出現缺失。這場流感從2017年11月開始零星爆發,持續了整整3個月。這場流感其實在意料之中,因為每年的11月份都是中國流感的流行季節。然而,既在預料之中,發病時間長達3個月,給了公共衛生體系充分的反應時間,公共衛生專家有沒有在各種場合發聲?如果告訴民眾——「這場流感在我們意料中,不必驚慌」,「不同於往年的SARS,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休息,多喝水,多吃水果,補充維生素,一般的抗生素無效,多洗手,戴口罩,完全可以保護。只有極少數病人有嚴重併發症(肺炎、心衰)等才需要醫院處理」等等這些常識,民眾反應還會是從漠不關心到驚慌失措嗎?醫院還會爆滿嗎?
其二,高層醫學界缺少統一的臨床路徑和治療指導方案。儘管現在提倡個體化的精準治療,但是,根據大數據,由專家隊伍出一個基本統一的臨床路徑類似的治療指南還是非常必要的。在這陣疫情面前,出現了搶購疫苗和流感「神藥」奧司他韋(達菲)的現象。
疫苗和神藥真的這麼有效嗎?普及一下醫學常識:
1.發熱是人類對付病毒、細菌的最佳自身防護體系,不超過39度,絕對不能干預,否則你的免疫系統永遠無法得到有效鍛鍊。知道了這個,你還會去醫院購買退燒藥嗎?
2.流感疫苗只能針對少數幾種類型的流感,持續時間很短,如果你知道世界上有近百種常見的流感類型,並且還在不停變異產生新的類型,那麼你在去花錢接種時,會不謹慎小心嗎?
3.流感「神藥」達菲只是一種神經氨酸酶抑制劑,能夠抑制新生的流感病毒離開宿主細胞,從而控制病毒在人體內的傳播,起到治療流感的作用。但是,世界上一些頂級專家已經在質疑其效果了。原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王晨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神藥」脫銷實際上反映了人們的過度恐慌和藥物的濫用。奧司他韋是世界範圍內被批准的第一款抗流感病毒的藥物,可用於重症流感患者,但大多數的流感患者並不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如果過度使用,會加大這一藥物的抗藥性。基於對證據的考量,2017年6月世衛組織降級了奧司他韋,將其從核心藥品名單中拿掉了,降級為輔助用藥。
其三,疫情及時公開透明的告知十分重要。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民眾對知情權非常關注。只有及時、公開、客觀的信息公開,才能贏得民眾對這場疫情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信息公開是大勢所趨,是一切流言蜚語的最好終結者。
2017年末的一場流感,比以往來得更猛了些。但這場流感,帶來了我們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更多思索。科學合理的疫情應對,應該是各種方法多管齊下,而不是寄託於幾個「神藥」或者疫苗。希望我們能從容不迫地應對2018年、2019年等等未來的所有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