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六年前,中東國家或許還難以想像,一個剛剛由中國提出的倡議將在當地經濟中掀起怎樣一種浪潮。
六年後,來自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帶來了中國與中東地區之間貿易和交往的持續擴大,也為中東國家著眼東方布局下一代能源市場,甚至推進在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的煉油項目提供了推力。
香港《南華早報》就曾對此評價,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這種新局面意味著後者的政策已大大向亞洲傾斜,很可能改變未來數十年阿拉伯國家的發展方向。
正如印度前駐沙特、阿曼和阿聯大使塔爾米茲·艾哈邁德近日在沙特《阿拉伯新聞》日報網站撰文指出,海合會成員已經紛紛將中國視為促進其經濟多樣化的重要夥伴。參考消息網編譯文章如下:
中國領導人在2013年發表了兩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講話:一次是9月份在阿斯塔納的講話,另一次是1個月後在雅加達的講話。兩次講話勾勒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輪廓,即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和印度洋的跨國連通設想。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初期,雖然歐亞陸路一線包括伊朗和土耳其,但沒有關於海灣國家和其他中東國家參與的細節。但是目前情況已經改變——中國和該地區國家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將給雙方帶來可觀的價值。
能源是中國與海灣國家之間關係最重要的長期推動力。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的石油佔其石油進口總量的50%。隨著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在未來幾年將繼續增加,它對海灣地區石油的依賴可能達到70%。
▲資料圖片:2017年12月5日,科威特科威特城,海灣合作委員會(海合會)年度峰會舉行。
除能源外,中國還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有著重要的貿易關係。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之間的雙邊貿易額從每年100億美元增至1500億美元。2017年中國在海灣地區的投資達到600億美元,人民幣在商業交易中越來越被接受。
如今,所有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都將中國視作自己實現「願景」計劃的重要合作夥伴——因為發展現代基礎設施和經濟多樣化,正是這些計劃的關鍵因素。
文章編輯 | 賈元熙
微信編輯 | 張馨午
微信審核 | 朱舜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