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節了。
從前媽媽在的時候,這個時節家裡就很熱鬧,我們都回家了,媽媽也很忙碌了,準備各式年貨。
大年二十九,媽媽就會在廚房裡忙碌著,殺雞、醃製魚塊、做扣肉,等等。我喜歡看媽媽做蛋卷,炸肉丸。這是為雜燴做準備。
雜燴是湘潭過年必吃的一道菜,而且是經典八大菜中的頭盤,由海參、魷魚、肚片、腰花、肉皮、瘦肉、香菇、冬筍片、大蔥等燴制而成,底子是蛋卷、肉丸。
雜燴並非湘潭特有,是傳統美餚,古今各地都有製作,只是配料略有不同。既是雜燴,選料必「雜」,動、植物水陸俱陳,既有高檔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葷的,又有素的,還有葷素相混的,一菜多樣,琳琅滿目,質地軟、嫩、脆、滑,色、香、味俱美,無論官場或民間筵席飲宴,均是人們喜愛的美饌佳餚。
在中國烹飪史上,最早發明「雜燴」的是齊魯之邦的婁護,字君卿,為漢武帝時人,曾做過京兆吏。當時婁護常往來於漢武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這五位同時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創造出了「五侯鯖」佳餚。鯖,就是用魚和肉及山珍海味烹製的雜燴,即「五侯雜燴」。《西京雜記》載:「五侯不相能,賓客不得來往。婁護、豐辯,傳食五侯間,各得其心,競致奇膳,護乃合以為鯖,世稱五侯鯖,以為奇味焉。」後用以指佳餚,影響較廣。
烹製比較出名的有安徽「李鴻章雜燴」、湖南「」什錦大雜燴」、、四川「紅燒雜燴」和貴州「烘雜燴」等,由於配方製法不同,風味各異,皆為筵席上撰。而「雜燴」之出名,在清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三俠五義》以及魯迅《書信集.致增田涉》等書中,也均有提及。
雜燴林林種種,我只喜歡吃媽媽做的雜燴,尤喜吃其中的蛋卷和肉丸。因為那是媽媽精心製作的。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純靠手工剁成肉泥,放蛋清、鹽、胡椒粉等調勻,肉泥一半炸成一個個小肉丸,另一半做蛋卷。媽媽做蛋卷非常麻利,十幾個雞蛋在大碗裡順一個方向打成漿,每次舀一勺在鐵鍋裡攤成蛋皮,然後用蛋皮裹肉泥捲成蛋卷,再切成一段一段。一切製作停當,就等著大年三十隆重登場。
在我們印象中,雜燴是和春晚一樣的存在。年三十晚上,雜燴一上桌,熱氣瀰漫飯桌,也在我們孩子們心裡升騰起喜悅。蛋皮和肉泥的唇齒相依,肉丸的筋道,玉蘭片的爽脆,肉皮的糜軟,墨魚片的堅挺,大蔥的清香,等等,口味口感皆豐富多彩,和全家團聚的氛圍無比貼切,每一種滋味都映襯著我們團圓的快樂,大快朵頤後是真正的身心愉悅。
雜燴在湘潭還有一個菜名叫「」全家福」。
媽媽離開我們以後,我很少吃「」全家福」,即使吃,也不是那個味道了。
但我永遠記得媽媽的味道。那是我心裡永遠的「全家福」。
插畫:鄭向榮
其他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