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榮民總醫院黃偉春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臺灣心肌梗死院前救治經驗。他介紹說,高雄榮民總院的就診-球囊擴張時間(D2B)改善計劃從制定新的檢查流程出發。黃教授指出,患者入院後先做常規檢查再做心電圖會延遲治療時間,榮民總醫院嘗試調整了順序,讓胸痛患者入院後首先做心電圖,再做其他檢查,縮短了心肌梗死的治療時間。
高雄榮民總醫院與南臺灣五縣市的32家院所協作成立高榮緊急心導管醫療網,設立了高雄榮總24小時專線,首創24小時緊急心導管雙專線,一通專線電話動員導管室。D2B 時間由2006年的170分鐘,降至2013年的30~40分鐘,短於國際標準時間90分鐘。
「但是胸痛-球囊擴張時間不等同於就診-球囊擴張時間,就診-球囊擴張時間的還需要進一步改善,而及早打通阻塞血管需要政府救護體系與醫院共同努力」,黃教授強調。我們知道,急救現場完成心電圖可減少缺氧時間30~90分鐘,自動判讀或傳遞心電圖至專家診斷以便及早確立診斷有利於心肌梗死患者直接送至配備心導管室的醫院,減少轉院程序導致的治療延遲。
黃教授介紹,他們與衛生局、政府部門及消防局進行了溝通合作,嘗試建立高雄市救護車實時無線傳輸12導程心電圖。
該急救體系與大陸的急救120完全不同,救護現場沒有醫生,心電圖檢查由消防急救隊的消防員完成。自2011年,他們與衛生局和消防局構思了第一代心電圖判讀回傳系統,對現有可攜帶式心電圖設備進行使用,於2012年初架設試用機型,並在全國首創建立心電圖執行獎勵稽核及後端聯繫流程,對消防局救護科實施獎金獎勵措施,並制定了標準化SOP。
但不同傳輸方式對心電圖回傳時間有影響,而第二代緊急救護12導程心電圖系統為自動判讀系統,領先全國在消防隊救護車上配備心電圖機,依據判讀結果將患者就近轉送至適當的醫院(圖1)。但自動判讀系統的敏感性達85.7%,特異性僅為44.4%。
圖1 第二代自動判讀緊急救護12導程心電圖系統
目前該救護系統有13個消防救護隊,對這些消防救護員進行了36場消防局EMT人員訓練課程。遺憾的是,經過半年的培訓,無一例傳輸。通過逐一分析和解決執行該系統的困難點,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2012年4月20日,高雄市的第一例心電圖成功傳輸。
對於救護隊員現場安裝心電圖設備存在的問題,高雄榮民總醫院創新性地發明了「定心布」,即心肌梗死心電圖「定位布」(圖2)。黃教授表示,「定心布」開啟了心肌梗死綠色通道。
研究數據顯示,與未使用「定心布」比較,使用「定心布」使救護車心電圖檢查執行時間由252秒縮減至30秒。「定心布」並於2013 年7月8日通過臺灣經濟部專利審查。通過進一步改善心電圖檢查及傳輸效率,快速心電圖檢查裝置可單人執行,操作簡單,不影響開車,30秒決定醫院。到目前為止,367例心電圖傳輸成功,救治28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圖2 定心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