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分為東馬和西馬,兩地被中國南海分開,東馬分為沙巴和沙撈越州,和汶萊(在兩州之間)以及印尼部分領土位於加利曼丹島,東馬的華人不多,主要集中在沙撈越,西馬的華人佔大多數,五十年前均勻分布在西馬(馬來半島)從北部檳城到南部新山的西海岸沿線。
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關係,類似廣東和香港,半島南端的新山市和新加坡有一條長堤相連,可以類比深圳和香港。
四十年前,新馬還沒分家的時候,在馬來亞華人不是少數民族,華人和馬來人都佔人口的大約37%,當時馬來亞總共約一千萬人。當時很多馬來人也支持李光耀,如果新馬不分家,李光耀很可能就是馬來亞的總理,而不是現在執政的巫統。分家後,馬來西亞華人的比例就變成了25%多一點,經過四十多年來馬來人的生育, 馬來人口已經超過半數,可以在每個州都能佔有絕對的選舉優勢。除了檳城,那是個和新加坡差不多大的島,島上90%都是華人,所以一直都是華人執政。其他地方的華人,和新加坡的傳統華人一樣,也都是政治盲,根本不是巫統以馬哈蒂爾為首的馬來政客的對手。華人雖然在全國有約四分之一的人口,但基本沒有一個能拿出手的政黨,最大的華人政黨叫馬華公會,但其領導人普遍被認為沒有自己的思想,只能在巫統和馬來反對黨伊斯蘭黨之間尋求平衡。
在馬來西亞的傳統華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傳統華人一樣,吃苦耐勞的經商能力令人尊敬。我有個好朋友的爺爺從一個鞋匠開始,最後成了全馬最大的汽車配件供應商。我曾經應一個好朋友的邀請到他的位於一個北部州的家裡做客,那裡只有一兩萬華人,而且長期由信奉極端伊斯蘭教義的伊斯蘭黨執政。在那裡,全州只有一所華人中學,全州華人的兩千子弟都在那個學校。當我們走在州府的大街上,街上很少華人面孔,但是他指著那些街道告訴我:這裡的所有生意,老闆都是華人。
在五十年前,馬來西亞一些大城市,比如吉隆坡,新山,馬六甲,大片的莊園,整條的街道,大多是屬於一些華人的。但是這些景況,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因為馬來人掌權後,規定馬來西亞的所有土地都屬於馬來人,華人不可以擁有土地。並開始強制低價收購華人當時的地產。而對於馬來人,政府又規定,凡是家庭收入低於標準的,無償劃分一塊土地,讓其利用來謀生。文化上,巫統政府又規定國立學校從小學開始,都必須用馬來文或者英文授課。而華人的對策是自己出資,建立華小,堅持中文授課。
雖然有政府的大力壓制,華小辦的非常成功,甚至有比較富裕的馬來人家庭也送自己的孩子上華小,接受正統的中文教育。所以一個中國人遇到馬來華人的時候,其感覺和山東人在海外遇到山西人沒有太大的區別。我的一些馬來華人朋友,他們的妻子就曾很自然的指著我教育他們十幾歲的孩子:你們和他一樣,都是中國人,知道嗎?
推薦:賈語 資料:中基偉業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