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中國的新教科書開始使用「十四年抗戰」取代「八年抗戰」。對於中國延長抗戰時間,日本媒體說「新解釋是為了即將在10月舉行的黨代會之前,強化中國共產黨的權威」。
中國教科書的抗日期間確實從八年修改為14年,修改的根據之一就是2015年9月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述了「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確實,中國的歷史學術界,自很久以前就有「十四年抗戰」的說法,即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為止的抗戰期間。蔣介石當時也用過「抗戰八年」的說法,但在1945年9月2日的日記中,他寫道:「『雪恥』的日誌不下十五年,今日我國最大的敵國日本已經在橫濱港口向我們聯合國無條件的投降了」,還寫道「五十年來最大的國恥與餘個人所受之逼迫與侮辱,至此自可湔雪淨盡」,談及了更長的「國恥」時間為50年之久。在中國除了「抗戰」之外,還有「國恥」等許多概念,時間設定也都不一。
日本也有15年戰爭論的說法。這是以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為起點,和日本只注重的1941年12月開始的日美戰爭(太平洋戰爭)相比,15年戰爭論,就是讓人關注日本侵略中國和亞洲的歷史事實。但是,近年來的日本學術界,已不太使用「15年戰爭」這一說法。
可能的原因是,九一八事變在1933年的塘沽停戰協定告一段落,日中戰爭始於1937年,這種想法佔據主導地位所致。即1933年到1937年是和平摸索期。不過,日本歷史學術界沒有否定從1933年到1937年,日本強化對華(尤其是東北和華北)的侵略。
也就是說,以侵略為標準的話,不論是15年,還是更長的期間,侵略一直在持續的看法佔多數,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也是如此描述。
從這次報導來看,日本社會廣泛認為中國加強了「反日教育」,但是中國將抗戰從「八年」改為「十四年」,並不一定只是針對日本。
第一,中國與臺灣的關係十分重要。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西安事變,國民黨採取「安內攘外」政策,在軍事上並非對日本進行抵抗,共產黨對此進行了批判。1936年西安事變讓蔣介石走向抗戰。將這段抗戰歷史作為與臺灣國民黨的「相同的歷史」,可利用於統一戰線上。但是,這段抗戰歷史的改變沒有奏效。
第二,估計中國作出了將抗戰延長至14年,可以充分刻畫共產黨的「抗日英雄」故事的判斷。
在這些意義上,可以判斷中國共產黨中央認為抗戰日期延長到14年,更能強調共產黨的歷史正當性。
但是,這些修改造成國內外各種揣測,尤其是日中關係,所以希望中國能就修改的意義和想法,對日本作出詳細的說明。一般來說,日本社會認為對中國1990年代實施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反日教育」。
雖然是中國國內的政策,但對外也具有深遠影響,希望中國能作出明確說明,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文章來源:2017年9月20日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