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識:摘取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微子震蕩到底是什麼?

2021-02-09 科學爸爸

摘取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微子震蕩到底是什麼?

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剛剛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McDonald)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解決了中微子之謎,從而開啟了粒子物理學研究的嶄新篇章。物理學家梶田隆章以及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分別來自兩個大型研究團隊:超級神岡探測器團隊以及薩德伯裡微中子觀測站,他們發現了中微子在飛行過程中的轉變現象。

搜尋正在進行——在地下深處,巨大的研究設施中數以千計的探測器正等待著時機,以揭開中微子的謎團。1998年,梶田隆章首先發現中微子似乎存在轉變現象,在它們抵達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過程中,中微子的形式似乎發生了改變。這一探測設施所捕捉到的中微子是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層相互作用所產生的。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加拿大薩德伯裡微中子觀測站的科學家們正在開展對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的研究工作。2001年,由阿瑟-麥克唐納率領的研究組首次證明這些中微子同樣存在類似的轉變現象。

於是這兩項實驗的結果導致了一種新現象的發現——中微子震蕩。而更進一步的意義還在於,曾經長期被認為是沒有質量的中微子其實是有質量的。這不管是對於粒子物理學還是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的本質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中微子的世界裡。每一秒都有數以萬億計的中微子通過你的身體。但你看不到它們,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中微子幾乎以光速在宇宙中傳播,幾乎不與物質發生相互作用。那麼它們究竟來自何方?

其中一些中微子是在宇宙大爆炸中產生的,其他則產生於空間或地球上的各種不同過程之中——從恆星衰亡時的超新星爆發,到核電站內的反應堆,以及自然發生的放射性衰變過程等等。甚至在我們的身體內部,平均每秒也有超過5000個中微子在鉀的同位素衰變過程中被產生出來。在抵達地球的中微子中,大部分都源自太陽內部的核反應過程。在整個宇宙中,中微子的數量僅次於光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

然而,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甚至都無法確認中微子是否真的存在。事實上,當中微子的概念最早由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泡利(Austrian Wolfgang Pauli)提出來時(泡利是194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主要目的是想為由於β衰變過程中似乎表現出來的能量不守恆現象而感到絕望的物理學家們找到一個解釋。β衰變是原子核衰變的一種形式。在1930年12月,泡利以「親愛的(從事)放射性(研究的)女士們和先生們」開頭,致信給他的物理學同行。在這封信中,泡利提出,β衰變過程中的一部分能量可能是被一種具有電中性,弱相互作用且質量極小的粒子所帶走了。但甚至是泡利本人也幾乎不相信這樣一種粒子是真實存在的。據說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提出了一種不可能被探測到的粒子。」

不久之後,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Enrico Fermi,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提出了一種優雅的理論,並且其能夠將泡利所提出的這種質量極小且具有電中性的粒子也包含在內。這種粒子被稱作「中微子」。沒有人會想到,這種小小的粒子將引發粒子物理學乃至宇宙學的革命。

但人們還需要等待大約1/4個世紀才能真正等來中微子被真正發現的日子。機會出現在1950年代,當時由於核電站的建設,大量中微子從中產生。在1956年6月份,兩名美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萊因斯(Frederick Reines,199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克萊德·科溫(Clyde Cowan)給泡利發去一封電報——中微子在他們的探測器中留下了蹤跡。這一發現證明這種鬼魅般的粒子是真實存在的。

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提出了一種不可能被探測到的粒子。

Austrian Wolfgang Pauli

親子科學教育的先驅者


微信號:科學爸爸

相關焦點

  • 剛剛,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醫藥雲端工作室:挖掘趨勢中的價值來源:根據公開資料綜合整理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許,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圖案截至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08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上所做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 關注 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是什麼?
    諾貝爾和平獎於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17時公布。
  • 2019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據中國日報快訊,衣索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獲得2019年諾貝爾和平獎。
  •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
    今天下午5點半,瑞典卡羅琳醫學院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們在
  • 諾貝爾的遺囑:為什麼設立諾獎?
    利息平均分成五份,分配如下:一份給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者;一份給予做出最重要化學發現或改進者;一份給予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現者;一份給予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最傑出作品者;一份給予為增進各國間的友誼、取消或裁減常備軍、建立和促進和平會議做出最多或最佳努力者。
  •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告訴我們—熬夜後果很嚴重
    以下為諾貝爾委員會官方新聞稿全文:概述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必須適應地球的自轉。很多年來,我們一直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 熱點 英國經濟學家迪頓獲2015諾貝爾經濟學獎 近10年獲獎的都有誰?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2日下午1時,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榮獲該獎項。報導稱,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安格斯·迪頓因他在消費、貧困和福利方面的研究而獲獎。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1945年10月19日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是一位微觀經濟學家。
  • 美國的醫療費到底有多貴?
    1988年,萊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因中微子相關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結果應該會讓日本非常不爽了
    當地時間10月5日,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在挪威揭曉。
  • 2020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10月9日,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獎項被授予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以表彰其「在對抗飢餓問題上所做的努力
  • 2019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公布!
    瑞典時間10月10日下午,因醜聞而缺席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宣告「回歸」,瑞典文學院揭曉了2018年和2019年兩屆文學獎的得主。
  • 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同獲2018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Allison)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唐獎生技醫藥獎。艾利森主要以對T細胞抗原受體複合體、協同刺激分子受體以及刺激T細胞的其他分子的研究而知名。本庶佑本庶佑,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客座教授,靜岡縣公立大學法人理事長。
  • 解讀2015諾貝爾化學獎:沒有DNA修復機制,我們每天要突變百萬次
    . © Nobel Media AB 2015來源 諾貝爾獎官網編譯 丁家琦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瑞典科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Aziz Sancar),表彰他們在分子層面上解釋了細胞如何修復DNA並保護遺傳信息。
  • 《郵政法》知識有獎問答啟動啦!!!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郵政服務享受郵政服務的便利由市郵政管理局主辦、市郵政快遞物流行業協會協辦、中國萍鄉網承辦的《郵政法》知識有獎問答活動正式啟動啦! 2015年4月新修訂的《郵政法》明確了郵政設施、郵政服務、郵政資費、損失賠償、快遞業務、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事項。
  •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國際城市避難網絡提供她庇護所,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她住在巴黎、哥德堡和柏林。2011年搬回明斯克。代表作:《車諾比的悲鳴》等。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言,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因此,瑞典文學院的評選委員嚴格遵守純文學的評選標準,並明確聲稱拒絕受政治、商業等因素的影響。
  • 特蕾莎修女諾貝爾和平獎演講完整版
    1979年,特蕾莎修女因「努力克服對和平構成威脅的貧窮和苦難」而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 2017諾貝爾醫學獎花落誰家?
    什麼?2017諾貝爾生理獎或醫學獎候選名單出來了?
  • 諾貝爾文學獎:「過去的理想」還是「未來的方向」? | 趙松&胡桑
    從2015年的非虛構作家S.A.阿列克謝耶維奇,到2016年的搖滾詩人鮑勃·迪倫,再到2019年曾激怒了歐美主流文化界的彼得·漢德克,諾貝爾文學獎的人選爭議不斷。在今年的獲獎者公布以前,英國的《衛報》預測瑞典文學院將趨向避免爭議,而10月8日,露易絲·格麗克成為獲獎者,又讓多數人措手不及。
  • 外行看熱鬧 內行看門道——走近諾貝爾,走近屠呦呦系列微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