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
我們帶你打卡城市地標建築,
標記時光。
新中國成立70年,時代的發展、國家的進步留下太多印記。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個城市大街小巷裡的建築。一座與你一起成長的建築,一段常說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標性建築,在鬥轉星移之間傾訴著歲月往事,在雨雪洗禮之下彰顯著城市性格,在風起雲湧之際豐富著中國形象。今日起,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微視頻《新中國70年成長地標》,帶你每日「點亮」一座城市地標建築,在共和國70年蜿蜒前進的足跡中,解封歷史;從一代人、一座城、一個國的成長中汲取力量。我們,唯有知來處,方能識歸途。
☟四分鐘快速打卡☟
▽ 北京工人體育場「名片」 滑動查看
提起「工體」,北京人再熟悉不過。這是一個沒有門牌號碼的單位,但在北京幾乎無人不知。1959年,這座能容納8萬人的體育場僅用時11個月零13天,崛起於北京東郊。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坐擁11萬平方米的綠地面積和3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工體中心運動場能容納觀眾8萬名,足球場地長104米,寬69米,鋪設天然草坪。之於國人,工體,就像中華體育的一座長城,銘刻著激動人心的每一瞬,開創著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一次次新紀元。
每個國家該有這樣一座體育場館:
那裡記錄著那個民族、那個年代的
體育精神和運動文化,
見證著那個國家、那個時代的
滄桑歷程和堅韌步伐。
△「十大建築」: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農業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全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與營造,所呈現的「中而新」風格,既延續民族特色,又體現時代風貌。
1961年,與體育場相臨的工人體育館落成,
新中國第一次舉辦了
世界頂級單項賽事:第二十六屆世乒賽。
在這裡,
中國人獲得了
有史以來第一個團體世界冠軍!
那是個體育文化生活單調的年代,
可前往工體,讓新中國人民
真切感受到「當家作主」的感覺。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從上世紀80年代起,
工體開始承接商業性體育賽事、文藝演出,
這些嘗試也開啟了
全國體育場館舉辦相關活動的先河。
1977年國際足球邀請賽;
1984年「長城杯」國際足球邀請賽,
同年,美國全明星足球隊、巴西足球隊、
奧地利足球隊等訪華比賽;
1985年國際足聯世界足球錦標賽,
同年,世界盃足球外圍賽小組賽中國隊對香港隊比賽等等,都在工體接踵舉行。
△1996年5月23日,英格蘭足球隊在工體挑戰中國足球隊,進行96歐洲杯決賽前的最後一場熱身賽。作為國內最好的足球場地之一,
工體在上世紀90年代迎來了足球狂歡,
值得一提的是,工體的草坪,
從色澤、彈性等專業性指標,
無不體現 「國內最好,亞洲一流」。
別小瞧上面就是一層草,
多虧了建造者初期的匠心設計,
草坪下依次鋪了七層沙石,
以保證滲水,這樣下起雨來,
場地才不至於泥濘不堪影響比賽。
那時,許多國外的運動員和隊伍,
來華比賽都會指定場地在工體,
「非工體不來」的情結,
深深地印在了國際體育交流與合作中。
1990年9月,
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工體隆重開幕,
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國際性綜合體育賽事。
之後,多項國際大賽紛至沓來:
1994年第六屆遠南殘疾人運動會
以及2008年舉行的
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
至今無可取代。
因為這裡——
容納了最多球迷響徹天際的助威吶喊
聆聽過最多歌迷有關青春的齊聲合唱……
承載著一個國家
成長拔節的體育、文化記憶……
製片人/李浙 策劃/王元
編導/呂嘉博 魏靜 攝像/袁晨
攝像助理/華旭陽 剪輯/呂嘉博
編輯/王若璐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