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街區以外,陳彼得的叔叔謝圖森(音譯:Shieh Thou Sen)開了一家名叫「森森」(Sen & Sen)的牙科診所,謝是目前「夜市路」中國牙醫團裡年齡最大的一位。
圖片來源:印度教徒報
悶熱的下午,森森牙科診所裡放著經典印地語老歌,69歲謝圖森專注地看著報紙。身後是他的助理,正在櫃檯上準備著補牙工具。《印度教徒報》對這位69歲的老人進行了採訪,談到他的父親和同鄉時,圖森回憶道:「為了尋找更好的前程,我的祖輩們在上世紀30年代末從海上出發,經過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最後來到印度。後來遇上了二戰,就在印度當地開了牙科診所。儘管他們沒有牙醫執照,但他們是真正地給本地人帶來了可靠便捷的服務。他們用從英國帶來的可攜式牙醫設備給人們看病,每人只收10盧比。而在這之前,這裡的人對牙齒護理並沒有基本的認識。」
從掛在森森診所外的牌匾上可以看到,謝圖森的診所從1944年就開始經營。謝也已是個完完全全的印度人了,從食物到流行文化,他喜歡的都是印度的。「我還有一個廚師,能做特別好吃的酸豆湯(sambar,當地的特色食物)。」他笑著說。
圖片來源:印度教徒報
如今謝圖森的兩個兒子在加拿大也做牙醫。
隔壁,謝圖森的侄子,49歲的馬友昌(音譯:Ma You Chang,或者David)也是牙醫。他去過一次中國。「2008年我去旅遊。」他笑著說,他選擇了最熱門的大眾旅遊線路:北京—上海。。。但或許是在印度生活得太久了,他並沒有對祖上的故鄉有太多的眷戀。金奈是他所知的一切。「我沒有其他的故鄉。」
然而,從到達金奈的那一刻起,謝圖森的父親就一直念念不忘地要回到中國的家鄉。「他們工作、賺錢,就是為有朝一日能夠回到故鄉。」謝圖森說。2000年時,他帶父親回去了一次。「(對於父親)那確實是一次激動人心的經歷。」而謝圖森自己則為中國的變化而驚訝,「中國已經相當發達了!」
「作為中國血統的印度牙醫,一直以來我們都真誠地為患者提供幫助和治療,希望他們早日擺脫疾病。」馬友昌說,雖然他也承認有時患者會對他的身份感到好奇。但當他開口講最地道的的泰米爾語時,這些好奇的人就自然把他當做自己人了。「語言是關鍵,它能打破一切隔閡和障礙。」我的病人都會與我保持長期的醫患關係,他們還會推薦親戚朋友來這邊看病。」
來自中國的牙醫其實遍布整個泰米爾納德邦, 哥印拜陀(Coimbatore)、馬杜賴(Madurai)的街道上都能看到中國牙醫開的診所。
馬友昌(David)在採訪時用泰米爾語講述自己最喜歡的印度歌曲~~
陳彼得與一位名叫奇特拉(Chitra)的印度女子結了婚,但他並不覺得奇怪。「我和中國沒有太多的關聯。我沒有去過中國,也沒有覺得有必要去。但我們還是保留了一些中國的習慣,比如每年我們還是會過春節。」 他感覺他的一切都在金奈。「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在這裡。當你有太多印度元素,你自然就成為了一個印度人了。」
翻譯:馬穎鑫
編輯:咖喱臻
內容來源:
http://www.thehindu.com/society/the-smile-keepers-of-park-town/article23433198.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