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習慣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念成《牯嶺街少年殺人案件》,不少觀影達人聊起陳年往事時會說,我們看「牯嶺街」的那一年,後綴是如何如何。他們毫不吝嗇地將「偉大」冠冕賦予這部影片,更有甚者稱之為華語電影的最高峰。
1991年,楊德昌44歲,初登大銀幕的張震還不到15歲。嚴格來說,在這部殺人畢竟沒有償命的電影裡,楊德昌是講述者,張震靠他的身體和眼神在傾聽,我們在陪著張震目睹一個刻意被忽略的年代如何波濤洶湧。
1976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原型、建國中學的初中生茅武出獄。他那年25歲。而我們在這前後,也來到了這個憂鬱而莽撞的人世。茅武現在在幹些什麼呢?他會成為這部電影的觀眾嗎?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正的觀眾正是我們這些無心殺賊也無力回天的凡夫俗子。
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沒有懸念的是最佳女主角得主張曼玉,她已在柏林電影節上憑《阮玲玉》擒得影后,這也是首位華人女演員在國際A級電影節上獲此殊榮。當時還一臉娃娃氣的她第一個到達紅毯現場,金馬獎組委會也早就安排好黃鶯鶯在她領獎後吟唱根據《野草閒花》中的插曲改編而成的《葬心》。最後一個到達金馬獎頒獎現場的是張曼玉曾經的老搭檔、與她傳出過緋聞的成龍。
張國榮已有三年未赴臺灣,他是那屆金馬獎影帝的熱門人選,最終惜敗於老將郎雄的《推手》。但這位美少年目前最關心的是另一部大戲《霸王別姬》,他在臺灣見到了尊龍,兩人在媒體面前上演了冰釋前嫌的一幕,淵源來自《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一角最早屬意於尊龍。
記者們當時並不關心李安,雖然臺灣金馬獎評委已經對這位大器晚成、動不動就會一臉淺笑的中年男人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處女作《推手》殺入金馬獎多個獎項,業內人士相信這部調性溫和但意蘊豐厚的影片會給臺灣電影帶來新的氣象,而記者們沒有那麼敏感,他們把更多的鎂光燈投向了一位身形高大的導演—王家衛,那時的他還不太愛戴墨鏡。他一再表示一定會投拍《阿飛正傳》的續集,並對他的投資人、臺灣籍天皇巨星鄧光榮的仗義疏財表達了敬意,而鄧光榮此時正因群星閃耀的《阿飛正傳》的入不敷出而傷筋敗血。
臺灣電影真正的大神,是和王家衛一樣同屬上海籍也一樣身長玉立的楊德昌,他不緊不慢地領受著人們的注目以及側目。他的劃時代巨製《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第二十五屆金馬獎上獲單項提名最多的影片,一共十項。這還並不包括張國柱、張震在最佳男主角的角逐上險些上演父子相殘的一幕。在最佳女配角的候選名單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金燕玲和姜秀瓊均榜上有名。
到了讓人屏住呼吸的眾多頒獎環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只拿下了最佳原創劇本獎,而當最佳導演授予王家衛時,坐在臺下的楊德昌露出了詭秘的微笑。最終,第二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授予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此之前,這部華語電影中最偉大的作品已斬獲第四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