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後天氣漸涼,許多市民開始添置床品,蠶絲被因為貼身輕柔、保暖禦寒,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市場上的蠶絲被真的都那麼好嗎?前些天,市質監局查獲一家紡織品企業,該企業涉嫌以假充真,標註填充物為100%桑蠶絲的蠶絲被實際上大部分為粘膠纖維,產品通過天貓等渠道,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銷售。
市質監局工作人員提醒市民,購買蠶絲被時仔細分辨,切勿貪圖便宜。
檢查發現問題
前些天,市質監局稽查支隊、南湖區市場監管局會同國家服裝輔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位於南湖區餘新鎮的嘉興市景星紡織品有限公司。
在早前市質監局開展的專項監督抽查中,該企業抽檢產品的檢驗報告顯示,標註100%棉的胎套實際上是100%的聚酯纖維;標註100%桑蠶絲的填充物實際上是72.1%的粘纖和27.9%的柞蠶絲。
檢查當天,執法人員扣押了一批問題產品,帶回去進行進一步檢測。「這些產品看上去光澤柔和,但是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蠶絲被。像這條被子,它的填充物表面是一些柞蠶絲,裡面包的是化學纖維,相對於蠶絲被,這種被子蓋起來比較悶,不透氣。」國家服裝輔料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科研人員孫世元現場抽檢了部分產品後說。
孫世元說,真正的蠶絲填充物很難撕扯,拉絲長度較長,且用火點著,蠶絲能燃燒,但離開明火就會熄滅,燃燒時還伴隨著一股毛髮燒焦的味道。而化學纖維跟火焰接觸後迅速熔融,伴隨著黑煙,有一股塑料燃燒的味道,並且燃燒後會留下不能捏碎的硬塊。
低價蠶絲被不靠譜
如今,網購生活用品一點也不稀奇,許多市民習慣在網絡上購買各種各樣的產品,包括床上用品。該企業負責人說,這些蠶絲被都是從桐鄉批發來的,經過簡單的加工包裝後在網絡上銷售。
記者在其網店裡看到,一款標註100%桑蠶絲的蠶絲被根據重量售價從99元至628元不等,0.5斤重的產品售價99元,1斤重的售價168元,2斤重的338元……產品累計銷售2000多件。據了解,1斤桑蠶絲的收購價在180元左右,加上人工等費用,若是100%桑蠶絲,售價肯定超過180元,其售價低於成本價,顯然存在問題。
記者上網搜索關鍵詞「蠶絲被」後發現,價格差距懸殊,部分產品上千元,而200元以內的蠶絲被也非常多,且都標註桑蠶絲含量100%。
此前,全國很多地方曝光過相關產品的檢測結果,其中蠶絲被是一個「重災區」,不合格產品充斥著市場。同時媒體也報導過,不少消費者購買低價「蠶絲被」,最後發現是其他材料的案例。
市質監局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無論線上線下,購買蠶絲被時要考慮到賣價是否合理,不要貪圖便宜,最好到正規的商場或專賣店購買,方便後期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