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御路,只不過是他的新冠名,三年前還被稱為南北大街,它南起富強大街,北至北排河,串連了濱河、中華、平安、樂壽、學府大街,是縣城最長的一條路。
凡是三十歲以上的縣城人,走過或經過最多的地方,莫過於樂壽大街與古御路了,而樂壽大街與古御路交集的地方,是縣城所有道路中的至高點,與小南街相對應的大十字街。
八十年代,大十字街可謂是最繁華的地段,行政、商業、通訊、文化、醫療以坐標的形勢分布在大十字街的周圍,是縣城主要的經濟交通樞紐。聽老人們說,建國前的古御路,由泊鎮途經古御路中段,於縣城北經堤口轉藏橋,沿商家林過河間北上進京,是北京自明燕王朱棣時期後南上的重要驛路。如今的古御路,雖不寬闊,卻很質樸;雖不氣派,卻有著比其它街道更悠久的歷史。
說起古御路,值得一提的是這條路上居住較長久,並見證建國前後幾經變遷的家庭,婦幼對面的雜技人家。
雨後的下午,拜訪了雜技人家被稱為八嫂的女主人,她極為熱情的對我講述了雜技團傳奇經歷。
雜技團的創建人李汝銀,因其生性詼諧好逗,被人們戲稱為「活寶」。1948年,28歲的李汝銀創辦了獻縣第一個雜技團,遊走在獻縣周圍的城鎮、鄉村訓練演出,積攢置辦下現在的產業,開起了大車店。歷經十幾年的成長,進步,雜技團已小有名聲,並在1963年進京慶祝「五、一」勞動節的演出,受到了國家主席劉少奇、朱德總司令的接見和稱讚,併合影留念。正因為這張合影,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了政治迫害,全家老少被趕回了老家永合務農,產業大車店也被貼了封條,直到七十年代末,經過「活寶」夫妻不斷的請求上訴,才搬回了離別了十年的大車店。
從大車店開業起,每每男人與孩子們在外演出,女人們在家經營大車店,不僅供趕腳行路的商人遊客居留,還兼顧民政、公安的惠民安置,至今仍慘澹經營,低價供走街竄戶的手藝人及民工歇腳 。《體育報》、《滄州日報》均報導過李汝銀雜技團的精湛技藝和擁軍優屬的先進事跡。
過去的就是歷史,古御路上的街景變了一茬又一茬,有多少人還記得現在的婦幼曾經是衛協,服務的主流人群由老幹部換成婦孺;有多少人記得益民還叫益民,行業沒變,變了的是體制,有多少人還記得公安局的大門隔著馬路就是法院?
年輕的孩子們,你們聽說過古御路上曾有過工商所嗎,聽說過大十街上的大聯社嗎,到過剛剛被拆掉的人民商場嗎?什麼地方掛過糖酒公司的牌子嗎,什麼地方是當年被年輕姑娘小夥子嚮往的撥絲廠、印刷廠嗎?
古御路上雖然沒有聳立的高樓,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電視臺、移動公司卻如同縣城的二座門神,守護著西大門,使我們從中認知社會,聯絡親朋。
風雨幾十年,改革開放後,縣城的建設迅速發展,加寬街道,美化環境,完善居住條件,居住在路兩邊的居民也都有了從商的意識,天天行走在古御路上,早已熟悉了路邊的人家,一個微笑,一聲招呼,溫暖著心田,熱情開朗的小吃店主人,寬厚公道的菜攤夫妻,帥氣活躍的水果攤老闆,他們在這兒土生土長,踏踏實實地守著故鄉,平凡而快樂地生活著。
獻縣的街道系列正在獻縣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播出時間為:每周日的上午7:00,中午12:00,晚上8:00。每周二篇。歡迎到時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