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先前聽聞過這部影片不錯的口碑,但在走進電影院時,我心中仍有疑惑,因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標示,很容易就把人從當今時代拉回到30年前那個又紅又專日子裡。但1個半小時之後走出影院時,我卻如鯁在喉。因為這部黑白畫面拍攝完成的影片就像一個印刻在黑板正中的白色標誌一樣,在3月上映的電影作品中出色得扎眼,卻又顯得被刻意辜負。
黑白畫面、黑色幽默,以及敢於在主旋律題材上另闢蹊徑的表現手法都令《我不是王毛》似曾相識。你可以說這部影片像是一部黑白版的《活著》,或者是一部喜劇版的《鬼子來了》,但在我看來,它更像是它自己。它沒有《活著》裡藉助主角幾經沉浮的人生去控訴整個時代的宏觀,也沒有《鬼子來了》中用整個村民的無知去暗諷中國人的憤慨。相比之下,《我不是王毛》要更為簡單和純粹。影片沒有主義,沒有暗喻,沒有借腹生子,更沒有為虎作倀。由王大治扮演的主角狗剩就是一個簡單的中國農民,演繹了一個為了愛情被逼無奈而出賣自己的身份、代替別人從軍的普通人的荒誕人生。這種荒誕別具力量,它將人生中的悲喜聚合在一起,能令人笑中含淚。
電影對我最大的震懾力,在於在狗剩這個角色身上所滲透和延展出的小人物的無奈與絕望,可以穿越眼前的銀幕,投射在我們現實社會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狗剩作為一個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在貧瘠和愚昧的土地上為了生存而賣命,為了愛情而犧牲,對此之外的一切,他都是困惑和無知的。而這種困惑與無知,又和每天朝九晚五、為生計而奔波忙碌以至於丟失了自我性格的你我一樣。
同樣,作為一個小人物,他沒有改變環境的能力,自然也沒有英雄主義的想法,他只是一個對命運逆來順受的農民,他的無知是被動的,突顯出小人物身上讓人憐惜的無奈與悲哀。他像與他同命的千萬農民一樣,分不清國民黨和新四軍的區別,也搞不明白日本兵為什麼而來。他所關心的只是為什麼要娶一個媳婦好好過日子為什麼會這麼難?
而日寇、土匪、八路、國軍以及先保大家再護小家這些傳統抗日電影中的主旋律,在影片中都成了過眼雲煙。只有在娶媳婦這一最樸素欲望的支配下,狗剩可以不要身份地去賣命,可以低眉順眼地在家裡和部隊中給人做牛做馬,還可以是戰場上裝死的逃兵……他卑微而又堅強的活著,是因為他心中的世界,是家裡那釀酒的大鍋和杏兒端上來的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外面世界變幻的時局永遠沒法進入到他的生活中,就像片頭和片尾都出現的女孩手中的風車,不論有沒有風,它都會緩緩地在那裡自轉。而這種能脫離電影時代背景映射現實生活的延伸性,則是張藝謀的《活著》和姜文的《鬼子來了》中所不具有的。
所以說,《我不是王毛》是一部難得的國產佳作,但它卻像所有那些收穫了口碑讚譽的文藝影片一樣,走進了網上熱評,院線冷藏的死胡同。好評絕緣上映場次的扭曲現象證明,這是一個反智的時代。
在400億的票房市場中,低俗喜劇大行其道,特效大作濫竽充數,電影成為洗錢的工具,觀眾變成詐騙的對象,流水線式的作品被批量塞進影院中,有多少影片的魂魄都陷入進物慾橫流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最後在資本的吞噬下為自己摁死了棺材蓋上的釘子。但這也是一個執念的時代,拜金大潮中仍會有人不甘隨波逐流,他們用最初心的激情守衛著自己對電影的熱愛,用最微薄的力量捍衛著自己的影像權。只是這樣的力量太弱小,這樣的聲音太羸弱,在反智擠壓執念的當下,精神需求化成單純的感官刺激,文藝佳片葬身商業電影的陰謀。
這對於一個正處在井噴時期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就像是一把低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令人驚心。因為如果像《我不是王毛》這樣的佳片再被刻意忽視,那些願為執念付出的中國電影人必將心死,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的熾火也將會化成一團虛火,燃至半時自生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