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說,中俄合作不限於武器出售和購買,俄羅斯也同中國分享敏感軍事技術,強化中國軍隊防禦能力。( 路透社)
作者:楊丹旭
俄羅斯總統普京公開表態稱,不排除中俄建立軍事聯盟可能性,引發外界對中俄放棄「不結盟」原則聯手對抗美國的猜測。受訪中國學者研判,中俄建立傳統軍事同盟可能性較小,但兩國會加深安全合作,應對來自美國的全方位擠壓。
據《歐亞時報》等報導,普京本月22日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被問及莫斯科和北京是否可能建立軍事聯盟時說:「我們不需要,但從理論上說,這是可以想像的。」
他高度肯定中俄戰略互信和協作水平,並介紹兩國定期舉行海上和陸地軍事演習,雙方的合作不僅限於武器出售和購買,俄羅斯也同中國分享敏感軍事技術,強化中國軍隊防禦能力。
普京說:「時間將證明這項合作未來的發展。我們不會為自己設立(建立軍事聯盟的)任務,但原則上,我們不將它排除。」
中俄去年將兩國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但仍強調「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中美關係顯著惡化、新冷戰風險驟升後,中俄在軍事上密切合作,國際社會不止一次浮現中俄締結同盟的猜測。
普京也在多個場合被詢及該問題。去年12月,他在莫斯科舉行的年度大型記者會上稱,俄羅斯「目前與中國沒有建立軍事聯盟,也不打算建立」。美國輿論認為,普京的最新表態顯示,與美國關係日益緊張之際,中俄關係正在加深。
有中國官媒背景的微信公號「牛彈琴」昨天發文指,普京「不需要,但不排除」的表態是戰略模糊,更是戰略威懾。
中方:中俄拓展合作沒有禁區
對於建立軍事同盟的可能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前天在例行記者會上以中俄「拓展合作沒有禁區」呼應普京表態。他也稱,中國願同俄羅斯一道不斷豐富兩國關係內涵,助力兩國共同發展振興,繼續密切戰略溝通協作。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主任崔洪建受訪時向《聯合早報》指出,普京的表態顯示當前中俄關係的密切,也表明俄羅斯對中美競爭和博弈前景持悲觀判斷,但中俄結盟最終不取決於俄羅斯。
學者:中俄走向傳統意義 軍事同盟可能性較低
他認為,在決定是否結盟上必須保持謹慎,一旦從結伴不結盟轉向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政治聯盟,將深刻影響國際格局。「現在大國之間的互信本來就不夠,如果公開甚至高調走結盟路線,可能進一步動搖已經很脆弱的國際秩序。」
退役空軍大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教授受訪時指出,美國對中俄全方位擠壓,將導致中俄更緊密合作,「現在的壓力下,中俄背靠背合作是有價值的」。
但他研判,中俄走向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同盟可能性較低,也就是不會像北約般在安全和軍事問題上做集體反應,而是會在對方受到軍事安全威脅時給予支持。
王湘穗也注意到,普京在演說中對「美國例外論」做出回應,指美國與俄羅斯決定世界重要議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和德國正成為新的超級大國。他解讀,普京釋放的信號是,現在的世界格局已沒有一個國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應作為一個平等夥伴連同其他國家,共商全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