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享網分享:
醫護變出氣筒 不能回嘴不能還手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張志華估計,醫療暴力比過去增加兩到三成,因為臺灣健保制度設計,醫護傾向走低風險科別,急重症科別人力不足,醫病關係緊張;且現在信息開放,使醫療暴力問題浮上檯面。
張志華說,急診或開刀病房最常發生暴力事件,國內輕症者習慣到大醫院急診,等待一久,醫護人員就成出氣筒;而開刀本有風險,若手術結果與家屬期待不符,就可能有衝突。成大醫院鬥六分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指出,酒醉者也是醫療暴力的高危險群,不少人酒後稱腹痛嘔吐掛急診,突然就一拳打向護理人員。
醫護人員一旦被打,工作熱情大受影響。「遇到急診暴力,就算學佛的也會動怒!」一名在急診超過十年的資深護理長感嘆道,她的同事則因為幫感冒孩童打針,沒有一針就上,竟被家長呼巴掌,足足請假一周。
開業精神科醫師賴奕菁曾遭前來看診的女病患拉扯頭髮,臉部被抓傷。她感嘆,臺灣醫療體系淪為服務業,對病人口氣不佳會被客訴,挨打也不能還手。她堅持提告,但繁瑣的訴訟程序耗費時間精力,即便法官判拘役也可易科罰金;若受僱醫師遭受暴力,院方憂心影響觀感,多半息事寧人。
如何避免醫療暴力?
避免醫護人員受暴力威脅,簡立建說,不少醫院舉行演習或訓練,提醒醫護不要背對酒醉患者或家屬,以免遭突襲;許多診間也設計成相互連通,一旦發生暴力事件有逃跑動線。張志華說,患者或家屬講話大聲、口出髒話、作勢握拳、質疑醫療處理、聚眾等,下一步就可能是肢體衝突,醫護人員會有所預防,他也主張急診室普設駐衛警。
醫護專用防護衣
醫療暴力頻傳,醫界有人研發出醫護專用防護衣;修習防身術更是熱門。
醫療精算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暨社會學院長白佳原熱中於發明,研發改良出醫護人員專用的防護衣,可以阻止刀刺或撞擊。
白佳原的一名友人是某醫院副院長,與家屬溝通病情時,對方質疑院方處置,突然就拿出扁鑽刺進他胸膛,當場引發氣胸,險丟一命。
深感醫療暴力嚴重的白佳原,於是從美國購買防彈背心,花費十多萬元研發改良成醫護人員專屬防護衣,重約一公斤,是一般防彈背心的一半,可抵禦刀械、扁鑽等尖銳物刺傷,且材質透氣,可穿在白袍內防身。
不過,這件防護衣成本高,無法量產。白佳原笑說,他將繼續改良,讓防護衣更輕便美觀,若廠商青睞協助量產,重機騎士或滑板玩家也可使用。
修習防身術
臺灣三軍總醫院精神科病房護理長許瀚仁於四年前開始學巴西柔術,果然派上用場。有一晚,他巡房時婉拒病患不合理要求,病患竟從背後偷襲他,他頓時跳開制伏病患,所幸未釀大傷。
他說,面對暴力相向的病患或家屬,醫護人員不能還手,只能壓制、制伏對方,防身術成為醫護人員自保方式之一。
許瀚仁現在也學俄羅斯格鬥術,可依不同暴力對象及情況,施展不同防身技巧,也解救過同事。
(來源:醫學信使)
編輯:James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或是文章對你有幫助,就請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按鈕,轉發分享到朋友圈。還可以在下方評論哦!
更多健康資訊內容
請戳「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