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圖片。
茲卡病毒分布圖。
周二(26日),紐約市當局已經確認五大區內第二起茲卡(Zika)案例。
據TWC新聞網報導,所幸兩起案例的成人患者沒有懷孕,而且身體已經開始恢復。官員稱,兩名患者都是在國外旅行時感染上茲卡病毒。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茲卡感染並不是特別嚴重。茲卡病毒一般通過伊蚊傳播,對孕婦影響巨大,因為研究證明,該病毒與先天性小頭症有關,這是一種很嚴重的先天缺陷,感染此病毒的胎兒大腦無法正常發育,往往最後導致其死亡。
另外,這種病毒或許還可以通過性行為傳播。2011年,研究人員發現,一名在塞內加爾工作時感染茲卡病毒的科學家回到科羅拉多州後將病毒傳給了妻子,幾乎可以肯定是通過性行為傳播的。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公布旅行警告,稱儘量避開出現諸多病例的拉丁美洲(Latin America)、加勒比海(the Caribbean)等地區。
紐約市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瓦爾瑪(Jay Varma)博士建議,紐約客們在預訂旅遊行程,最好線確認當地是否有茲卡病毒的案例。他說:「紐約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重要的是提高人們對茲卡病毒的認識,明白風險不是來自紐約本地,而是來自旅行的外地。」
據報導,只有約20%的茲卡病毒感染者出現症狀,少數人會有輕微的發燒、腹瀉或皮疹、頭痛、肌肉疼痛。症狀一般會在一周之內消失,極少人需要住院治療。此外,茲卡病毒沒有特效藥或者疫苗,只能通過休息、補水、服用止痛藥來緩解病情。截至目前,未有茲卡致人死亡的病例。
據悉,茲卡病毒於1947年在烏幹達茲卡森林(Zika Forest)被發現。研究人員當時正在研究黃熱病的傳播,結果在一種恆河猴身上發現了這種新病毒。1952年,在烏幹達和坦尚尼亞,它第一次出現在人類身上。2007年,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出現了第一次茲卡大爆發。
最近,CDC發布了二級衛生警告地區名單,包括巴西、哥倫比亞、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馬提尼克、墨西哥、巴拿馬、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和波多黎各。
本文版權屬【紐約僑報】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紐約僑報nyqiaobao」。違反上述聲明者,我們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