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對受害者挑刺

2021-02-2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似乎每次有人遭罪,總會有聰明人或有德之人出場。

前者以受害者為反面教材,教授處世之法,大概按他們的意思:受害者遭罪,都是不夠聰明之故。

後者以受害者為挑刺對象,指點世道人心:大概他們覺得,受害者一定是自己有問題,「蒼蠅不叮無縫蛋!」「為什麼倒黴的不是別人,而是你呢?」

這兩類人比較招人煩,不止因為落井下石,還因為他們越對受害者挑刺,越是在合理化施害方。

他們的挑刺中,往往隱含著這樣的邏輯:

「加害者比較強,是無法去挑戰、無法去改變的;所以你該改變自己,遷就之,屈從之。沒做到,那就是你的錯。」

似乎全不考慮到,受害者本身比較弱,本身已無迴旋餘地了。

當然,有一部分旁觀者對受害者積極挑刺,不無自我暗示自我說服的心態。

通過給弱者挑刺一二三四五六七,他們能獲得類似快感:

「弱者遭罪,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我要顯得自己很聰明,不會做錯→只要不做錯,壞事就追不上我。」 

比較煩人的是,這種對弱者的挑刺,還能找到個藉口,美其名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然而不是這樣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魯迅先生《摩羅詩力說》的句子。用來說拜倫的:

重獨立而愛自繇,苟奴隸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視,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此詩人所為援希臘之獨立,而終死於其軍中者也。」

大概魯迅先生所謂,拜倫看到不幸的奴隸,是為之悲哀,同時疾視之——後者就算是「怒其不爭」了。

所以「怒其不爭」,根本也不是在旁挑刺。

拜倫最後,也沒有置身事外說風涼話,而是親身參與了希臘之戰,而且戰死了。

這是魯迅先生27歲時寫的文。且他說的是拜倫,還不是他自己的態度。

到44歲時,他說過了這段更著名的句子,那就是他自己的態度了: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孩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並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因為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們要憤怒一生,──而且還要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這就說得更直白了。

敢向強者抽刃,那是強者;向弱者與孩子們瞪眼,那是孱頭

而世世代代的以上凌下作風,都是這麼向弱者挑刺,挑出來的。

《故事新編》裡著名的《鑄劍》,那代表魯迅先生的黑衣人要為眉間尺報仇。

當眉間尺問「你同情於我們孤兒寡婦? ……」

黑衣人回答: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這些受了汙辱的名稱。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乾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裡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只不過要給你報仇!」

這是魯迅先生的態度:

他沒有因為眉間尺弱、眉間尺報不了仇,去跟他擺聰明:

「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你爹死了一定是他自己的錯,大王是得罪不了的你還是算了吧,一開始就不該給大王鑄劍啊巴拉巴拉……」

他也不玩弄各類玄虛的道德名詞,仗義啦,同情啦,因為這些早被弄噁心了。

就是直白地:

「我要給你報仇。」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拜倫或黑衣人那樣殞身不恤,向更強者抽刃。如果這樣要求每個人,也算一種道德綁架。

但我覺得,至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當有人受害時,克制住自己精通世務的聰明勁,別去對更弱者抽刃,別再絮絮叨叨朝弱者挑刺「還不都是你自己有問題」,並轉身把這種挑刺弱者的行為,美其名曰「怒其不爭」。

相關焦點

  • 動漫:世良真純欺負灰原哀,對衝矢昴動手,赤井秀一很無奈
    赤井秀一現在主要的任務就是監視保護灰原哀,他看世良真純在阿笠博士家附近亂轉有幾次了,《名偵探柯南》漫畫版第1035-1038話,世良真純已經不是亂轉而是蹲守到阿笠博士家門口了。赤井秀一非常無奈的以衝矢昴的身份將世良真純帶進阿笠博士家,沒想到進入阿笠博士家,世良真純為了得到APTX4869一直針對灰原哀,拼命找灰原哀的破綻,搞得灰原哀很為難。
  • 名偵探柯南:三個人對衝矢昴的脖子感興趣,只有灰原哀摸脖子被抓
    降谷零懷疑衝矢昴就是赤井秀一,煞費苦心的調查,查出衝矢昴隔壁的鄰居阿笠博士曾經研發出一款戴在脖子上的變聲器,加上其他線索,降谷零覺得十拿九穩了,調動一部分日本公安在衝矢昴家外準備拆穿他的身份就抓住他,另一部分日本公安去追捕赤井秀一的小夥伴,以防赤井秀一反抗,可是降谷零真的拉開衝矢昴衣領的時候
  •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 柯南:為啥小哀總是打哈欠?原因竟是這樣,網友:照顧好自己
    和柯南有著相同遭遇的小哀也同樣受到不少粉絲的關注。
  • "素媛案"原型將出獄:一定要和受害者見面... 其妻子同樣令人震驚
    為了消除其老家城市居民和受害者的不安情緒,當地提前做了預案,例如加裝3700個攝像頭!詳情點擊下方連結↓韓國警方此前公布了趙鬥順的照片而令受害者和其他民眾感到不寒而慄的,還有趙鬥順妻子的態度:丈夫只是喝多了,平時是個好人。我不關心受害者在哪裡。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何受害者不逃離
    這症候群屬於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Defense Mechanism),受害者透過對加害者所作的行為產生同情與認同,可得以緩解自己所受的苦痛。受害者樂意幫助加害者繼續施虐和逃脫罪名,可見於集中營生還者、戰俘等人身上。
  • 你有受害者心態嗎?
    我感興趣的是,如果朱做以下「人際受害傾向」的問答,他會得幾分——其實從媒體報導和其供述中不難看出,缺乏對他人痛苦的感知能力(同理心)在朱某身上有著明顯的體現,而朱某母親在案發後為其兒子辯護的雙標邏輯,亦讓人無語又震驚。本文中的「受害者心態」,其實往往是那些對他人施加傷害而不自知的人,非但如此,他們還常常覺得其「善舉」不被理解,從而生出「他人虧欠我」的感受。
  • 加拿大最禮貌的劫車犯:拿槍指著受害者,嘴上卻瘋狂道歉!
    可是劫持的過程卻充滿了戲劇性。CBC評論稱,這可能是是最具有加拿大特色的劫車犯罪。該名女性受害人當時正在上班的路上。隨後她看到了一輛皮卡與校車發生碰撞。其中一名男性駕駛員開始站在路面,這名女性便將車停在了路旁,並詢問司機是否需要幫助。起初,這名男性沒有理會,女性受害者再次詢問時,男子突然向她的汽車走去,便掏出了槍。面對這樣的情況,女子只能舉起雙手,看著車輛被搶。
  • 一歲半幼童把玩手槍,誤打死5歲哥哥,受害者父親被拘留!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據《底特律新聞》報導,當地時間周三(20日),美國底特律一名5歲男孩被他18個月大的弟弟用槍擊中脖子,不幸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