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強是煉鋼爐前的一名老合金工,自1995年進入煉鋼廠,23年來,他堅守煉鋼爐前,憑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自己精湛的技藝,從一名農民輪換工轉為正式工,並多次榮獲龍鋼公司「技術能手」、煉鋼廠崗位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寒來暑往,他以精湛的技藝、老實厚重的鋼鐵情懷演繹著一名鋼鐵人對事業的至誠追求。
合金工崗位是煉鋼轉爐三大關鍵崗位之一,日常工作主要負責兌鐵、加廢鋼、添加合金、鋼水合金元素等重要指標的控制。遇到鐵水條件不穩定,每爐添加的合金都要重新計算並稱量,每天過手的合金重量高達20噸。原來設備條件落後,合金小車需要人力推送,一般人幹上一個班,胳膊都得疼上好幾天,可他一幹就是十幾年。因為工種的特殊性,他還必須長期與高溫打交道。尤其是夏天在爐後添加合金,根本是常人無法承受的,面前不到一米就是1650℃的鋼水,絕對是一種意志與毅力的挑戰,他卻一幹就是20餘年。
從一名爐前工到合格的合金工,一般人需用3-4年,他僅用了一年半。這一年半的時間裡他翻閱大量的資料,研究轉爐噴補機的構造和原理,了解轉爐冶煉新鋼種產品研發的細節和內容,用僅有的知識,幹出了出色的業績,成為鋼鐵戰線上的技術能手。他先後提出轉爐幹法噴布變溼法噴布閥門變通原理的改進,使轉爐經濟爐齡比改進前提升2-3個百分點,一套爐役節約經濟費用成本23萬元。「學中幹,幹中學」是他一貫遵守的至理名言,在擔當合金工的日子裡,他按照合金窄區間成分控制要求,細緻研究提煉和總結出《龍鋼公司合金窄區間控制五大心得體會》,並一度在轉爐一區各班進行實踐和應用,起到了不菲的效果。
2014年,在一次鋼材質量異議中,他主動請纓查找問題所在,在追溯追查工藝過程工序時,他發現造成鋼材成分偏析的重要一環為鋼水底吹透氣率差。為了改變現狀,他利用停爐檢修的幾個小時進行研究。面對高溫炙烤,他將毛巾打溼圍在臉上,一觀察就是二十多分鐘,臉上的毛巾被烤乾了,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最終,他找到問題原因是一個小小的墊片在作祟,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自製橡膠墊圈,竟然一舉成功。經過實施後,每爐鋼可節約氮氣2.5m3,每天每個班可節約氮氣成本58.5元,用不花一分錢的行為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成績,而他也成為煉鋼降本增效「達人」。
牛志強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把生命最精彩的片段全部奉獻給自己熱衷的鋼鐵事業。願他以後的道路越走越好,鋼鐵事業的明天因他而更加燦爛。(煉鋼廠 白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