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聞縣城民主路和東方一路之間有一條小街名叫「香港街」,其實這條街道在縣地名委員會的正式命名是「文明路」,但文明路對縣人來說非常陌生,反而香港街的名稱大多數人都知曉。這條街一直是擺賣小吃和各類物品的,據筆者查看有關資料記載和民間調查,現在的香港街的街面最初是由徐城街道在1950、60年開始修建的,由民主路中段一直伸向以前人民電影院的一 條直街。
民國時期,香港街一帶 是碎石路,何犖的三弟何耀庭開了間糖行和修建了幾棟樓房在香港街附近,但除了何耀庭的房子外,其他一些普通的低矮民房東一片西一片。雖然道路狹小,但由於那時位於東方一巷尾和香港街交界處的藝光劇院十分熱鬧,所以香港街一帶經常是人潮湧動,放眼望去看去滿街皆人。所以後來就比較多商販聚集在藝光劇院至民主路即今香港街一帶擺賣,雖然當時全是碎石路,路面狹窄不說,還坑坑窪窪的,但由於人流眾多形成了香港街,有染織社、白鐵社、理髮社、照相館、書店、 糧米店、劇院等等,往南街口還有個海南人開設豆腐社坊。至於香港街名稱的來歷,眾說紛眾說紛壇,但反映最普遍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軍閥何葷的三弟何耀庭,其人居住在街附近,後來民國初年又隨胞兄何葷流亡下野跑到了香港,抗戰期間香港淪陷,何耀庭遂回鄉定居,就住在附近,而且開了一家營銷粵港貨的店鋪,所以有人說香港街是由於何耀庭而得名。但另外的一種說法則是據一些街坊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計劃經濟時代,商品流通少,買什麼都需要票,買豆腐、豆芽都還要排隊。香港街一帶是個定點購銷的地方,來這裡的人不是來買日用雜貨的就是來辦其他事的,來去匆匆,根本不是來逛街的。而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生意的人多了起來,這裡成了農村人逛街吃飯必選之地,1984年前後商品購銷開始慢放開,一批生意 人開始在香港街擺地攤賣布及其它東西,花花綠的,很吸引人。再到後來,擺地攤的人越來越多。各種日常用品比較齊全,所以這條街被稱為」香港街」了。無論哪種說法屬實,事實上隨著香港街的興旺,徐聞當地的牛腩湯、牛羊雜碎、油煎飯糰、炒麵、 茨露狗、白切雞、白切鵝等名小吃確實在這條小街發揚光大。不過,據一些市民回憶,當初在香港街吃油煎飯糰是要排隊的!請三朋四友吃上一碗牛羊雜碎、茨露狗、白切雞、白切鵝也算是奢侈的事,團為香港街最早的油煎飯糰、茨露狗和羊粥是5毛錢一碗,另要一兩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