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務院頒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從2000年開始,中國人早已習慣了「黃金周」這一歡快假期,長達7天的小長假,讓我們更多時間陪家人、遊玩、放鬆。
當初設立長假的目的,是為了刺激內需,提振經濟。現如今看來,真不得不為國家的這一政策豎起大大的拇指。光看去年的數據,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0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836億元,算是世界矚目了有沒有。
中國的長假影響的不僅是本國,更是全世界。
各國為了吸引中國遊客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國外各大購物商場紛紛大打折扣,除了中文介紹、華人導購,還有各種活動。
看到這樣的成績各國紛紛羨慕嫉妒,而臨近的韓國首先坐不住了,開啟了他們的模仿之旅。
2017年9月5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召開國務會議時,把10月2日制定為臨時公休日。配合上韓國三大假日「開元節」、中秋節和「諺文日」,湊齊了史無前例的10天超長假期。
文在寅更是強調其目的是「促進內需、為經濟注入活力」。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長假期間,韓國長假期間旅遊表現給韓國潑了一盆冷水,基本上是「只出不進」,大部分韓國都人選擇了出國消費,獨留首爾的老闆們面對冷清慘澹的生意叫苦不迭,韓國國內消費額因此暴降,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歸根結底在於,韓國人有錢,大都趁著長假出國,普通工薪有25%的人還在工作,剩下的或忙於返鄉探親或根本沒有出遊計劃等沒有時間和能力增加消費開支。
加上「薩德」事件的影響去韓旅遊的中國人大幅度減少,「入不敷出」的結果就讓韓國的長假美夢破滅。
圖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