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警方抓獲歸案的疑犯司機
據南都報導,端午三天的公休假期,本是家人團聚的時刻,但一起發生在南京秦淮區石楊路與友誼河路交叉路口的車禍,打破了端午假期的平靜。一輛南京牌照的馬自達2 轎車,遭到一輛西安牌照的寶馬740轎車(實為寶馬730)撞擊後,車身後半部幾乎解體。馬自達轎車上兩名年輕人被甩出車外,不幸當場身亡。事發後,警方在距離現場三四百米處,找到滿臉是血的寶馬車駕駛員,並將其控制住。
事件本身的悲慘程度與肇事司機的惡劣程度,使得假期輿論對該事件的聚焦分外密集。除了闖紅燈、超速行駛兩點確定違規之外,事件發生之初傳出了司機毒駕的說法,但隨後,警方立馬排除了酒駕、毒駕的可能性。並且,警方公布了寶馬車內搜出的用錫箔紙包裹的1公斤多白色粉末為玉米粉,而非此前傳言的冰毒。
毒駕是一個法律規制較弱的點,所以,從輿論擔憂的點來看,對於「寶馬+冰毒」的組合,既表示驚恐又似乎願意相信。一旦警方排除其可能性,輿論會認為缺乏考慮,甚至存在權力尋租的可能。當然,這種帶有陰謀論的質疑缺乏基本的證據支撐,懷疑者並沒有能夠目睹現場,也無法真正接觸關鍵性的證據和證人,他們的推斷基本是碎片化的、斷裂式的。因為引發他們懷疑的,並非僅僅基於南京車禍事件本身,而是立足於對公權力的整體不信任之上。
這種不信任進而蔓延到對肇事者是否發生「頂包」上,包括為何要給肇事司機戴上頭盔,以及車輛處於查封狀態何以繼續行駛等等疑慮紛紛彌散在社交網絡上。面對外圍碎片化的質疑,南京警方基本給出了較為全面的回應,尤其是D N A確定肇事者無誤一項,在對真相的解釋上具有極強的排他性。只不過這樣的回應的結論基本上是否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警方的結論因為不符合公眾心理的期許,又製造了更多的「猜疑」。
但警方畢竟掌握了「硬證據」,所以,事故發生時的速度成為一個質疑重點。來自媒體對目擊者的採訪稱,寶馬車的時速達到了200公裡,但警方卻表示「一路上,他的車速確實要比身邊車輛快一些,但並沒有出現狂奔的現象」。對於「狂奔」這樣一個概念,到底什麼樣的速度才算狂奔呢?警方的否認顯得有些毫無必要,從視頻上來看,沒有狂奔的速度,何來對馬自達2的攔腰衝斷?儘管現場目擊者對於200公裡/小時的界定勢必存在誤差,但否認「狂奔」成為了警方回應的一個硬傷。
在這場慘劇發生之後,對於真相的渴求幾乎駐留在每一個事件關注者的心中,實時的消息公開發布,這是極有必要的。畢竟,在一個躁動不安的社會,即使是個案,也可以激發集體性的憤懣與不滿之舉。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關注悲劇的真相,但悲劇背後的社會心理態勢,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加值得探尋。
另據南京廣播電視臺報導,南京市公安交管局發出兩份情況通報,確認肇事司機闖紅燈引發事故,但排除肇事司機酒駕、毒駕嫌疑。那麼,肇事司機為什麼會在神志清醒的情況下,在市區內如此瘋狂行車呢?這成為受害者家屬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6月22日,記者找到了多位目擊者,其中一位目擊者還像記者提供了事發後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視頻中很清晰地記錄了司機引發事故的情況。(來源網上媒體綜合)
以下為行車記錄儀拍的寶馬車司機疑為調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