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會無期》的海報是蒼茫的世界,歌曲海報是一條筆直的大道;電影場景是空曠蕭條的世界,主題歌是蕭條世界背後歷經滄桑的80後所尋找的共鳴。《後會無期》裡的男人們看不上兒女情長,他們的世界是星辰大海。他們在旅途中遇到一些人,經歷一些事,然後時間划過他們蒼老的皮膚,他們傲然前行,好像一個不懼一切的旅行者。
說是這麼說,出成書也挺有意境的,但拍成電影就是另外一個感覺。小說中可以將一切片段化的描述去「領會精神」,電影的片段化卻只能造成結構鬆散;小說中只要有一個可以抓住的意識層面就足以展開自我的頭腦風暴,電影的意識則潛藏在人物之中,他沒有表現,那就是沒有。你扒開眼皮往裡看,除了眼白——還是沒有。
《後會無期》的電影瀰漫著一種盲目的蕭條,這種蕭條不僅來自荒涼黯淡的自然,更在每個角色的身上得到延伸。我大概可以猜到這部電影想要描繪的概念,三個並肩前行的兄弟,最痴(可以理解為童真吧)的被遺留,被崇拜的繼續前進——就像這人生一樣,把純真留在過去,帶著一點張狂一點維穩一點茫然無措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追尋自己的目標。當然,這些是大致猜到的,因為電影表現的不過爾爾。
半途還加入了一條狗,承擔了本片幾乎所有「好萌哦」的融化觀眾鏡頭。在我看來完全是為了平衡電影中過度壓抑陰沉的男性荷爾蒙味道,為俘虜女性觀眾而特別準備的。當然《後會無期》中也有女性角色,但她們幾乎與男主角一樣,面無表情苦大仇深嘴角抽動內心有戲,她們的出現是為了引出人生的情懷,比如大城市的尋夢、幼年信仰的變革、愛情的崩塌,但她們也幾乎都只停留在原地,給男人以當頭棒喝,然後「嗖」地一下消失。只有男人是有車的,他們一直前進,帶著一張「使命感」的臉。但車這個載體消失,兩個人的關係也走到了盡頭,只能自己前行去迎接未知的旅程。車沒有了,旅程也就基本結束了,溫水煮青蛙的將就被現實終結,這電影改編下做個廣告片也一樣毫無違和感,精神世界就是這麼的匱乏。
《後會無期》作為一部公路片,若以旅程中完成生命體驗、思想變化的角度去看的話簡直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他們只是盲目地前行,遇到一些人,聽到一些大道理,還得裝自己的逼。他們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內心的衝突從而何來?未來要去向何處?電影幾乎都沒做出解釋,其對人物的關注程度還不如樓下曬暖的大媽見陌生人盤問的仔細。最後陳柏霖犀利哥變身文藝小青年,頭髮綁上了範兒也起來了,你說這是蛻變嗎?那這個蛻變是從什麼時候起的?我覺得這只是他個人性格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因為他說他既然選擇了就堅持到底,後來他也確實開了車,找回了自己的妞,寫了自己要寫的故事。旅行本身並沒有改變什麼,只成為了一本書的大綱。就好像《後會無期》這部電影一樣,它想給你講情懷,其實就只是按圖填空的「雞湯梗」大集合而已。
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之前韓寒寫過的一個段子,說的好像是他的小說中有的人到後半段莫名其妙就消失了。有人說這是在說人生無常,有些人有些事只出現一下就難覓芳蹤,他說不是啊只是寫書的戰線太長,寫著寫著作者就忘了。那個時候的韓寒還是有些張狂的,有人跟他說情懷他都自作幽默的加以調侃,如今到這個歲數的他倒是拾回了當初別人說的「人生無常」開始反覆咀嚼,但是怎麼說呢,有些道理不是遇見個人說了就能講明白的。話說得再好聽,講不好,QQ籤名而已。
這就好比:當別人跟你談論情懷時,你雙耳不聞的沉浸在自己的青春之中;而當你抬起頭想和人聊聊情懷時,卻發現空有一肚子大道理卻已經沒有人願意和你嘮了。(作者:唐書鈺)
註:影評觀點一家之言,不代表本微信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