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水電站洩洪洞龍落尾段是關係到整個洩洪洞工程精品質量的關鍵部位,也是施工難度最大的部位。因其體型複雜,最大坡度達到23°,再加上施工通道極其有限,且行業內沒有常態混凝土澆築先例。面對困擾水電人多年的工藝技術難題,參建各方以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積累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針對龍落尾段邊牆混凝土澆築的需要,我們自主設計研發了大坡度重載自動化運料系統。」白鶴灘工程建設部洩洪洞項目負責人王孝海介紹說,「有了這套系統,我們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就能將裝有常態混凝土的運料小車從下料平臺運往鋼模臺車,實現了一鍵啟動、全程自動控制,並配備四套安全控制裝置,保證了常態混凝土運輸效率和質量,也確保了運輸過程的安全。」
2018年11月底龍落尾段邊牆澆築正式啟動,澆築完成部分全部達到「鏡面」效果,各項指標均滿足精品標準。
在施工難度更高的龍落尾底板施工中,參建各方繼續堅持創新思維,開展施工裝備和工藝創新。
王孝海回憶說,起初他們與一些專業廠家綜合現場施工需求,合作研製了一套施工設備,但設備在現場的試驗結果並不理想。工作室與廠家在該設備上進行改進,但試驗結果依舊不盡人意,一次次的失敗消磨了設備廠家的耐心,參建各方只能依靠自身力量繼續研究,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拿出了大坡度曲面底板常態混凝土成套施工裝備,為按期啟動龍落尾底板施工創造了條件。
「從現場情況來看,我們的這套設備能很好地適應現場施工環境,較常規施工效率提高了約20%,施工效果也達到了我們預期的『鏡面混凝土』目標。」王孝海告訴記者。
得益於施工裝備創新和工藝創新,白鶴灘水電站洩洪洞龍落尾段施工在保證「鏡面混凝土」高質量的同時,施工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白鶴灘水電站洩洪洞龍落尾段施工階段積累的創新成果,對破解水工隧洞無缺陷混凝土襯砌這一行業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再一次為填補世界水電建設技術空白提供了中國智慧。據悉,目前白鶴灘水電站洩洪洞工程施工已進入衝刺階段,預計今年12月中下旬主體全線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