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ndards Trio(Photo by Daniela Yohannes)
然而在樂隊成立31周年之際,Standards Trio迎來了盡頭。他們的落幕音樂會於2014年11月30日在新澤西表演藝術中心(New Jersey Performing Arts Center)——距離Keith Jarrett新澤西家最近的一座音樂廳中上演。這場演出為Keith的樂隊生涯劃下了圓滿一筆:「我只知道我不會去找那些需要花30年才能達到我們現在水平的人,過去我們之間擁有的默契和理解是無與倫比的。」
Keith Jarrett– 「Danny Boy」
作為演奏者,Keith Jarrett面臨了不少自身問題:
首先,他曾公開提出過自己的雙手很小,以致於在鍵盤上演奏跨越度大的作品時略微吃力。在一次滑雪事故中,他還曾手部關節受傷。以致他不得不取消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協作錄製美國作曲家塞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的作品38號《鋼琴協奏曲》以及匈牙利作曲家巴託克·貝拉(Bartók Béla)的《第三鋼琴協奏曲》的計劃。現如今留存下來的僅有事故之前Keith在籌備時公開演出這兩部作品的錄音。
其次,1996年患上慢性疲勞症使他臥床不起,在將近2年時間中沒有接觸過鋼琴。直到1998年完成的非正式回歸之作《The Melody At Night, With You》,Keith才再次坐到琴前,用最簡樸的方式演奏,用音樂療愈自我。
通常真正考驗演奏者內力的,是在使用弱音量的情況下仍然能演奏出飽滿情感。不過當演奏者真正做到如此後,情況也會有所改變——要經受住下一步考驗的便是觀眾了。
2007年的義大利翁布裡亞爵士節(Umbria Jazz Festival)上,剛剛走上舞臺的Keith便把臺下舉起相機拍照的觀眾們罵了個狗血噴頭:
「我不講義大利語,會英語的人,可以告訴那些拿著相機的傻逼們,馬上把相機都他媽的關上。」
「如果我們再發現臺下有任何的燈光,我、以及Gary和Jack有權停止演奏,然後立刻離開這座見鬼的城市。」
類似的情況時常有發生,甚至在一些美國本土的演出中,觀眾們直接和Keith在音樂廳中臺上臺下的破口大罵。
事實上,觀眾是Keith每場即興音樂會中相當重要的構成部分。用他自己的話說,「沒有人比自己更需要觀眾」。要知道當眾多靈魂同時聚集在一個空間內,可以產生的能量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前不久我在義大利巡演時,當大家在飯桌上提到Keith Jarrett,臉上紛紛笑容滿顏,心情大暢。各自極力地回憶著自己最愛的那張「Keith Jarrett專輯」。其中有一位朋友,還曾兩度在威尼斯鳳凰劇院(Teatro la Fenice)欣賞Keith的現場演出,令我尤其羨慕。
在許多人,包括我自己的心目中,Keith Jarrett擁有任何其他爵士音樂家都難以超越的成就。
將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帶到世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天賦。能親耳聆聽到世上從未有過的聲音,也是一種福氣。
流行一時,或永存一世。對於音樂相當正確的見解,不如我們自己在聲音中尋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