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王室又鬧分家?是凱特與梅根妯娌不和?還是另有隱情?| 一周看點

2021-02-22 滬江英語

這一周又有哪些重要看點?

馬上為你一網打盡。

1. 英國王室又鬧分家?是凱特與梅根妯娌不和?還是另有隱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溫莎家又鬧矛盾了,這次出問題的是威廉、凱特、哈利、梅根四個人共同打理的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要拆散了。

有的人可能覺得這只是簡單的業務調整,但王室專家則說事情並不簡單。

THE houses of Cambridge and Sussex which comprise Meghan Markle, the Duchess of Sussex, Kate, the Duchess of Cambridge and Princes William and Harry, are set to split their joint charity, The Royal Foundation - and some royal insiders have claimed to know why.

劍橋家和蘇塞克斯家,也就是,蘇塞克斯公爵夫人梅根·馬克勒、劍橋公爵夫人凱特、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將要超分掉他們的聯合慈善機構——王室基金會。一些王室內部人士聲稱知道其中的原因。

A royal staffer told the Sunday Times a break up in the charity would be a clear signal of a rift: 「The foundation’s the one to watch. If it doesn’t hold together, that’s a real sign there’s a problem.」 One of the Prince of Wales’s staff offered a reason behind the reported fallout: 「William’s quite controlling, and he was in control when it was just the three of them, but now he’s not.

一位皇室工作人員告訴《星期日泰晤士報》,在慈善事業中分手將是一個明顯的裂痕信號:「基金會得動向能說明很多問題。如果它搞不攏,那就表明真的有問題。「威爾斯親王的一位員工提供了一個分家背後的理由:」威廉非常有控制欲,當他們只有三個人時,他掌控一切,但現在他不是了。

「I personally wouldn’t overegg Meghan’s role in all this because it’s unfair, but equally she knows what she’s doing as an actress from Hollywood.」

「我個人不會過分誇大梅根在這一切中所扮演的角色,因為這是不公平的;但同樣,她知道她作為好萊塢女演員到底在做什麼。」

感覺是宮鬥紀錄片的好題材。

參考連結:

https://www.express.co.uk/news/royal/1141268/Meghan-Markle-Kate-Middleton-Prince-Harry-William-sussex-Cambridge-royal-news

2. 白宮又換發言人了,這次川普竟然不罵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白宮又換重要的工作人員了,這回是新聞發言人,這在川普的治下已經成了常態。

不過這次不太一樣。

以前每次走掉一個重要人物,川普基本都會高分貝控訴這個人多麼多麼不好。

但這次居然和和氣氣,總統先生還誇人了。

Nothing gold can stay.

好東西總是留不長。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weeted on Thursday that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Sarah Huckabee Sanders will be leaving the administ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周四在推特上說:白宮新聞秘書薩拉·赫卡比·桑德斯將在月底離開政府。

The departure appears amicable from the language of the tweet, in which Trump describes Sanders as 「wonderful,」 and a 「special person with wonderful talents, who has done an incredible job.」

川普將桑德斯描述為「很棒」,以及「有著出色才能的特殊人物,她的工作做的很棒」。

Sanders, who had the unenviable role of explaining the unexplainable, did so with gusto ever since she replaced the irreplaceable Sean Spicer in July 2017. (In another blast from the past, it was Anthony Scaramucci who announced the hire during his record-breaking six-day stint as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自從2017年7月她取代了不可替代的肖恩·斯派斯以來,桑德斯一直做著一份讓人避之不及的工作:解釋幾乎不能解釋的事。(我們再回顧一下過去,是安東尼·斯卡拉姆奇宣布了聘用她,而他本人則破紀錄地只擔任了6天的通訊主任。)

Sanders has racked up quite a compilation of alternative facts during her tenure of digging the administration out of self-excavated holes.

在桑德斯努力把政府從自己挖的連環坑中救出來的這段時間,她倒騰出來的「事實」可不少。

The president added that he hoped Sanders would go on to run for governor of Arkansas. If she did so, she』d be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her father and staunch Trump fan, Mike 「I majored in miracles」 Huckabee.

總統補充說,他希望桑德斯接下來能競選阿肯色州州長。如果她這樣做,她就會追隨她父親的腳步;她的父親是堅定的川普粉絲,人稱邁克「我主修奇蹟」赫卡比。

感覺是擺脫了一個棘手的工作。

參考連結:

https://www.fastcompany.com/90364204/sarah-huckabee-sanders-to-leave-trump-administration

3. 下一代iPhone照片露出,畫風有點詭異

現在看來,iPhone XI真的會有那種很醜的方形攝像頭凸起。

噩夢成真了。

Smartphone enthusiasts and, of course, Apple fans are eagerly waiting to see whether Apple brings the massive square camera bump in the upcoming iPhone, the iPhone XI even though various leaks in the past kind of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the bump.

智慧型手機愛好者,當然還有蘋果粉們殷切地期盼著要看看蘋果在即將上市的iPhone產品iPhone XI上是否採用了超大的方形攝像頭凸起,即使之前的各種爆料好像也證實了這個凸起的存在。

Clearly, the tech enthusiasts including the Apple fans rejected the design outright and now hoping for the best.

顯然科技發燒友和蘋果粉們都公開抵制這款設計,期待能有最好的改進。

To add insult to the injury, an accessory maker Olixar, famous for releasing accessories ahead of a new smartphone launch, sent a just sent iPhone 11 Max (and iPhone 11) camera protectors to smartphone accessory retailer MobileFun, confirming that the iPhone XI’s camera is real.

配件製造商Olixar卻讓情況變得更糟,他們向來以在新智慧型手機發布之前發布配件而聞名,剛剛向智慧型手機配件零售商MobileFun發送了iPhone 11 Max(和iPhone 11)的相機保護貼,這就證實了iPhone XI的相機真是那樣的。

我們似乎離密集恐懼症不遠了。

參考連結:

https://mspoweruser.com/turns-out-iphone-xis-ugly-square-camera-bump-is-real/

4. 微軟刪除全球最大人臉識別資料庫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直到四月,微軟都吹噓擁有最大的人臉資料庫,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來訓練面部識別算法。而那之後,這個曾經公開可用的數據集卻悄然消失了。

As the Financial Times reports, Microsoft quietly deleted the dataset after the paper called attention to privacy and ethical issues, including use of the dataset by military researcherss.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的那樣,在該報引發了關於隱私和道德問題的關注之後(包括軍事研究人員和中國監管公司使用數據集),微軟悄然刪除了數據集。

Microsoft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from Fortune. But it told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site was intended for academic purposes. It was run by an employee that is no longer with Microsoft and has since been removed.」

微軟沒有立即回復《財富》雜誌的評論請求。但它告訴英國《金融時報》:「該網站是為了學術目的設立的。它由一名不再受僱於微軟的員工運營,並且已經被刪除。」

The now-deleted dataset contained more than 10 million faces culled from websites like Flickr, which host photographs upload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meaning many can be used free of copyright concerns.

現已刪除的數據集中包含超過1000萬張面孔,這些面孔來自Flickr等網站,這些網站儲存的是根據知識共享許可上傳的照片——這意味著許多都可以免費,但可能有版權問題。

微軟並不是唯一一家通過從開放的網際網路上抓取照片來組裝大型數據集的公司。今年1月,IBM宣布它正在以促進人工智慧更多樣化的名義共享100萬張面孔。

雖然像Flickr這樣的公共網站很多都剔除了面部識別裝置,但這並不是公司獲取面部圖片的唯一方式。最近《財富》調查顯示,創業公司一直在使用照片收集應用程式暗中收集數百萬張面孔,而其他公司則一直在掃描大量的大頭照。

參考連結:

http://fortune.com/2019/06/07/microsoft-facial-recognition/

5. 華為或將在2021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華為向《金融時報》透露計劃最早於2021年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解釋說華為正和奧迪、豐田兩家公司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

He said: 「From my understanding, we are working together to have a car that will be shipped in the year 2021 or 2022 using these [autonomous driving] components.

他說:「據我所知,我們正利用這些(自動駕駛)零部件合作生產一輛汽車,有望在2021年或2022年出貨。」

"This will be in China, but not only in China . . . it will also be in Europe.」

「合作將在國內進行,但不會僅限於國內市場……也會走進歐洲。」

Mr Wenshuan added that the self-driving cars are likely to launch first in China, as car manufacturers there are 『moving faster.』

黨文栓補充說自動駕駛汽車有可能先在國內推廣,因為國內的汽車製造商「發展更快」。

然而如果華為真的要推出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會面臨其他科技巨頭的激烈競爭。

谷歌和優步都搶著想讓自家的自動駕駛車先上路。

參考連結:

https://www.mirror.co.uk/tech/huawei-could-launch-self-driving-16505400

6. 低頭看手機的問題太嚴重,年輕人長出多餘的骨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長時間看智慧型手機可能正在改變我們的頭骨,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在脖子上方長出了奇怪的骨骼突出。

The bony skull bump — known as an external occipital protuberance — is sometimes so large, you can feel it by pressing your fingers on the base of your skull.

這種顱骨腫塊被稱為枕外隆突,有時很大,你把手指按壓在頭骨底部可以摸到。

"I have been a clinician for 20 years, and only in the last decade, increasingly, I have been discovering that my patients have this growth on the skull," David Shahar, a health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 told the media in a fascinating feature about the changing human skeleton.

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的健康科學家David Shahar在一個關於正在變化的人類骨骼的知名專題節目中對媒體說:「我做了20年的臨床醫生,就在過去的十年間,我發現越來越多的病人頭骨上都有這種突出。」

A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hasn't been identified, but it's possible that the spike comes from constantly bending one's neck at uncomfortable angles to look at smart devices. The human head is heavy, weighing about 10 lbs. (4.5 kilograms), and tilting it forward to look at funny cat photos (or however you spend your smartphone time) can strain the neck — hence the crick people sometimes get, known as "text neck."

雖然並未證實存在因果關係,但這個突出很有可能就是由長時間低頭以不舒服的角度看智能設備造成的。人類的頭很重,約10磅(4.5kg),將頭前傾去看搞笑的貓咪圖片(或者看智慧型手機上別的內容)會拉伸脖子,導致人們有時會痙攣,也被稱為「簡訊脖(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設備引起的頸椎疾病)」。

Shahar對媒體說簡訊脖會增加頸部肌肉與頭骨連接處的壓力,身體對此做出的反應就是增加一塊新的骨頭,所以就長出了尖尖的突出。他說這個突出會把頭部的重量分散到更大的面積上。

參考連結: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711-humans-growing-bony-skull-spikes.html

7. 新研究發現:你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你可能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

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我們每周平均吞下5g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大小。

This plastic contamination comes from "microplastics" -- particles smaller than five millimeters -- which are making their way into our food, drinking water and even the air.

這些塑料汙染物來自「塑料微粒」,就是小於5mm的顆粒,這些顆粒正在進入我們的食物、飲用水,甚至空氣中。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ingest an average of around 2,000 microplastic particles a week, according to the study by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in Australia.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人們每周吞下平均約2,000個塑料微粒。

These tiny particles can originate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artificial clothes fibers, microbeads found in some toothpastes, or bigger pieces of plastic which gradually break into smaller pieces when they're thrown away and exposed to the elements.

這些微小顆粒來源很廣,包括人造服裝纖維、一些牙膏中的微珠,或被丟棄後暴露在大自然中逐漸分解成小塊的大塊塑料。

They make their way into our rivers and oceans, and can be eaten by fish and other marine animals, ending up as part of the food chain.

它們進入河流和大海,被魚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最後成為食物鏈的一部分。

研究發現僅通過飲用水每周人均塑料攝入量就高達1,769個顆粒,包括瓶裝水和自來水。但可能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研究中引用了2018年的研究,發現美國和印度水中的塑料含量是歐洲和印尼自來水的兩倍。

參考連結:

https://edition.cnn.com/2019/06/11/health/microplastics-ingestion-wwf-study-scn-intl/index.html

8. 新發現一種細菌,竟然能幫忙減壓,上班族的福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學家分離出了一種獨特的分子,它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應對壓力的疫苗。

這種分子隱藏在泥土之中,確切的說是泥土中的一種細菌裡。

Mycobacterium vaccae is a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that lives in soil, and has shown considerable promise in health research; now, a new study may have finally figured out why.

母牛分枝桿菌是一種無毒細菌,存在於土壤中,在健康研究方面有相當大的潛力,現在一項新的研究最終給出了原因。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specific kind of fat inside M. vaccae could be why exposure to this seemingly beneficial bacterium in ground soil may be good for us.

研究結果表明可能就是母牛分枝桿菌中一種特定的脂肪使接觸這種看似有益的土壤細菌對我們有好處的。

Researchers have been researching M. vaccae for years, finding in a previous study that injecting mice with a heat-killed preparation of the bacterium prevented the emergence of stress-induced reactions in the animals.

研究者們已經研究母牛分枝桿菌多年,在此前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給小鼠注射熱休克製備的母牛分枝桿菌會避免動物產生應激反應。

996壓力大?被工作壓垮了?生活失去動力了?總覺的身體被掏空?

沒關係,來一針壓力疫苗,咱們直接007。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is-dirt-loving-bacteria-may-hold-the-secrets-to-a-real-life-stress-vaccine

9. Adobe研發網紅照妖鏡,能自動識別PS過的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Adobe的AI現在可以識別PS後的臉。

如今的世界,到處充斥PS後的照片以及過度美顏甚至是完全人造出的照片。

而PS軟體的母公司Adobe現在出來管這個事了。

"Fake content is a serious and increasingly pressing issue," Adobe said in a blog post Friday, adding that it will use AI to increase trust in digital media. 「

虛假信息是一個嚴重且日益緊迫的問題,」Adobe在周五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他們還補充說,它將使用人工智慧來增加公眾對數字媒體的信任。

Adobe and Berkeley researchers have now developed a way to detect and remove edits to images.

Adobe和Berkeley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了一種檢測和刪除圖像編輯的方法。

Their tool was able to spot altered faces 99% of the time, in comparison to the human eye, which found the alterations 53% of the time, Adobe said. It was also able to revert images to their original state.

Adobe表示,與人眼相比,這一技術的人臉識別率達到了99%,其即時識別率達到了53%。它還能夠將圖像恢復到原始狀態。

The tool is still in its early stages, however.

但是,該工具仍處於早期階段。

官方卸妝,更為致命。

參考連結:

https://www.cnet.com/news/adobe-ai-can-spot-facial-manipulations-in-photoshop/

10. 氣候變暖太可怕,格林蘭1天融化20億噸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周四超過40%的格陵蘭島地區出現了融化現象。

據估計,僅周四一天,格陵蘭島地區融化的總冰量超過了2千兆噸(相當於20億噸)。

While Greenland is a big island filled with lots of ice, it is highly unusual for that much ice to be lost in the middle of June. The average "melt season" for Greenland runs from June to August, with the bulk of the melting occurring in July.

雖然格陵蘭島是一個大島,冰量巨大,但在6月中旬失去大量的冰的現象是非常不尋常的。格陵蘭島的「融化季節」一般是從6月持續到8月,大部分融冰發生在7月。

To visualize how much ice that is, imagine filling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with enough ice to reach a point in the sky eight times higher than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to borrow an analogy Meredith Nettle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gave to The Washington Post).

想要使這些冰量可視化,你可以想像一下在華盛頓的國家廣場堆滿冰塊直指天空的景象,它比華盛頓紀念碑高8倍(借用哥倫比亞大學的Meredith Nettles給華盛頓郵報的比喻)。

The sudden spike in melting "is unusual, but not unprecedented," according to Thomas Mote, a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who studies Greenland's climate.

喬治亞大學研究科學家託馬斯莫特,他專門研究格陵蘭島氣候,託馬斯說,融化的突然飆升「雖然不尋常,但並非前所未有」。

"It is comparable to some spikes we saw in June of 2012," Mote told CNN, referring to the record-setting melt year of 2012 that saw almost the entire ice sheet experience melt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recorded history.「

這與我們在2012年6月看到的一些峰值相當,」Mote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時說,他指的是2012年創紀錄的融冰年,那是有史以來幾乎整個冰蓋第一次融化。

今年夏天這麼早就大幅融冰,很可能不是一個好跡象,這表明2019年格陵蘭島可能再次創下融冰量的記錄。

參考連結:

https://edition.cnn.com/2019/06/14/us/greenland-sudden-ice-melt-wxc/index.html

· · ·

END

編輯:梅園西牆的王半仙

英日韓、多語種、考研留學.

滬江網校優質課程 免費領取

↑長按識別免費領取↑

想不想提升外語水平

就看你自己的了

相關焦點

  • 梅根果然要來「報復」?將出版王室傳記,王室最怕的事情還是來了
    前幾天英國女王94歲生日,梅根自然要給女王送去祝福了,阿奇王子也是和女王進行了視頻,對於這樣的私人通話,按照王室的規矩是不能公布給媒體的,但是梅根卻將視頻通話的所有細節都公布給了她欣賞的媒體。梅根更是和英國的幾家媒體決裂,這讓王室也是非常惱火,梅根做這個決定之前完全提前和王室商量,就像之前退出王室,也是沒有提前通知就發了聲明,梅根的特立獨行成了她最鮮明的性格。
  • 英國女王要凱特停戰,凱特王妃乖乖聽話
    keston生前定期護送女王到各種國家活動和其他隆重的場合,並在今年哈裡王子和梅根的婚禮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它還是英國皇家衛隊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員」。keston逝世的消息也是有警署的官方推特發布的,「宣布Keston去世的消息讓人非常難過」,「它和倫敦的人群在一起真的很討人喜歡」,「謝謝你的服務,keston」。據悉,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將會在諾福克郡哀悼她的這匹愛馬。
  • 王室新書曝驚人內幕!凱特羞辱梅根,威廉"歧視"稱呼惹怒哈裡
    然而——這本書並不是哈裡與梅根的自傳,而是由英國王室專家斯考比和杜蘭德合作撰寫。本書從來沒有直接採訪過哈裡梅根。本書與哈裡梅根二人毫無任何關係。這是一個已經準備了幾個月的關鍵時刻,這次訪問對於英國在外交關係以及經濟,文化和慈善方面十分重要。英國希望,王室的這次訪問能夠給兩方關係帶來積極影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來自王室的善意。然而,這個突發的公開,卻會讓所有媒體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哈裡與梅根身上。
  • 英國王室又將迎來雙喜臨門
    即上個月27日官方宣布哈裡王子和梅根正式訂婚之後,今天英國王室又發表了他們大婚的日子:明年5月19日。其實按照王室的傳統,一般結婚都是選在一周裡的工作日,比如威廉和凱特是周五結婚,伊莉莎白女王是周三結婚的。但明年5月19日是個周六。而且歷史上1536年的5月19日是英王亨利八世把自己的第二任王后安·波琳送上斷頭臺的日子,是個不太吉利的日子。但哈裡和梅根顯然沒有被王室的過往和規矩給束縛住,他們之所以選擇周六結婚是希望有更多的英國民眾能在電視上甚至去現場「圍觀」他們的婚禮。
  • 凱特為何平時只戴8英鎊耳環?原來英王室有要求,梅根也要遵守
    據英國媒體9月4日報導,一名禮儀專家透露,英國皇家妯娌——梅根和凱特晚上6點以後才能戴特定的名貴珠寶,這是皇室成員為了避免看上去過於「閃耀」。
  • 凱特節儉,穿老媽十年前的衣服;發表教育演講,與梅根走上兩條路
    2020年對英國王室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年初,發生了轟動世界的梅脫風波,蘇塞克斯公爵夫婦哈裡王子與梅根·馬克爾官宣告別王室高級成員身份;接下來,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中,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與順位排名第二的繼承人劍橋公爵威廉王子均中招,兩人雖都順利康復,但這樣的疫情下,94歲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被保護起來,不便多出席公眾活動。
  • 公爵夫人懷二胎,英國王室後裔要生在美國,梅根比凱特王妃更有戲
    一切亮點都要我們來承包。折騰最起勁的就是這兩位不在英國而在美國的英國薩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從一開始離家出走到花了1億美金買了天價別墅。再到傳說是老爹支付的首付,小夫妻倆是房奴一族,尚有6592萬元款額的貸款。天價的貸款能壓垮任何一個持家有方的主婦。
  • 梅根哈裡IG帳戶取消關注多名王室成員,其中包括威廉王子與凱特
    英國王室是非多多,兩位王室夫人凱特(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和梅根(Meghan, Duchess of
  • 瑞典公主放棄職權,與哈利梅根如出一轍,兩國王室態度截然不同
    但他們並不是首批放棄職務的皇室成員據《鏡報》報導,哈裡王子和梅根·馬克爾宣布放棄王室生活並辭退高級職務時震驚世界。他們的決定讓皇宮內部人員都十分詫異。但是他們並不是首個做出這樣重大決定的皇室成員,在此之前,瑞典的瑪德琳公主也做出類似的事情。
  • 凱特發布新照慶祝復活節!陽光燦爛鮮花盛開好美,梅根這下消停了
    英國王室的凱特和威廉如今要挑起大梁,作為未來的王后和國王,在這樣的關鍵時刻讓人看到了凱特和威廉的擔當。
  • 連續2年在凱特生日宣布大事,梅根宣告全面放棄社群平臺
    英國王子哈利與梅根夫婦(薩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全面放棄社交媒體,包括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平臺,而宣布當天剛好也是他們嫂子凱特王妃39歲的生日,讓粉絲大起疑心
  • 王室說威廉王子不希望哈裡王子回到英國
    王室說威廉王子不希望哈裡王子回到英國儘管許多的皇室粉絲對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感到遺憾,但記者羅伯特萊西(RobertLacey)
  • 梅根:當王妃好難!
    而後婚禮前一周,爸爸直接詐屍,說是心臟病發作,乾脆不來婚禮了。這一大家子輪番上陣,齊力同心將英國王室推向被眾人嘲嘲嘲的深淵。婚後,戲精一家仍然沒有停下腳步。這些也不是梅根自己想改的,都是一些英國王室的條條框框,美其名曰——禮儀。還有幾個大事件。婚後三天就出席公公的生日派對,一臉拘謹。
  • 凱特王妃生日發IG,梅根留言一句話,卻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私底下一舉一動都被所有人放大檢視的英國皇室凱特王妃與梅根王妃,不僅時尚風格經常被拿出來比較,就連妯娌間的互動也成為英國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
  • 英國女王94歲生日,68年首次和親王獨過,網友p圖兒孫繞膝太溫馨
    4月21日,是英國女王的94歲生日,按照傳統來說,往年女王都會與家人朋友一起慶祝,而且倫敦多個低調當天都會舉行鳴槍儀式,但是介於今年的特殊情況,
  • 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發照片祝哈裡王子生日快樂,梅根卻不在照片中
    昨天(9月15日)是英國哈裡王子的生日,為了慶祝哈裡王子的生日,威廉王子和凱特·米德爾頓在Instagram上分享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張老照片
  • 英國王妃撞衫美國第一千金,伊萬卡憑著完美的身材「碾壓」梅根!
    雖然梅根沒有完整的家庭,但她還是憑藉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哈裡王子的喜愛,最終走向了婚姻殿堂。然而英國王室對其成員的儀容儀態要求是很嚴格的,像大王子的妻子凱特王妃就時常保持著優雅得體,這位剛入皇室不久的王妃卻我行我素,甚至還在衣著上模仿美國千金伊萬卡。
  • 妯娌關係:如何處理好妯娌關係
    現在在廣州的80後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了,很少需要和妯娌相處的,妯娌矛盾就漸漸被人遺忘,但還是有一小部分有兩個兄弟以上的家庭需要有這種關係要處的,依然是容易緊張。為在同一個家庭生活,妯娌之間常常會因為誰操持的家務多,誰又做得少而發生矛盾,繼而產生摩擦。  很多女人邁入婆家大門之後,很少會想著去維持這個大家庭,她們希望的都是儘快分家,各過各的。妯娌之間斤斤計較主要是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多付出,都怕吃虧,而婆婆的偏袒有時也是引發妯娌矛盾的問題之一。彼此互相猜疑,兩個人無法和平共處,弄到最後無法一起生活,只好選擇分家。
  • 妯娌大戲終於落幕!紀子手握皇子滿盤皆輸,向55歲雅子低頭鞠躬
    都說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這句話用來形容雅子妃和紀子妃再合適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