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紐約皇后區法拉盛街頭的父子背影照在網上走紅,圖中華人父親的頭髮和襯衫均被雨淋溼,但他依然將唯一的傘遮在兒子頭上,這讓無數網友感動並大呼父愛如山。
與其同時,另一張圖也被網友扒出:一位英國父親在雨中牽著女兒,他把雨傘留給自己,讓女兒在雨中行走。這兩張圖形成鮮明對照,為此引發爭論。●●●
中西教育方式的對比
摩卡:這兩幅圖給人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中西教育方式的差異。
卡布奇諾:是的。在英國,父母們更多的是選擇與孩子平等相處。當時地面都溼了,看得出雨也並不小。而英國父親卻只是牽著女兒的手,在確保孩子是安全的情況下,任由孩子在雨中行走。而從圖中我們也似乎看到,女孩在雨中挺開心的。
麥斯威爾:但是僅僅因為這樣的對比,就指責華人父親對孩子過於溺愛,也是不合理的。兒子年幼,抵抗力低,為他遮雨是防止他著涼感冒。相比之下,英國父親的做法對孩子的健康顯得有些不負責任。
卡布奇諾:其實孩子淋雨生病也是一種必要的體驗和歷練。當然,我的意思不是故意要讓孩子淋雨,而是說,太過注重孩子的感受,細緻入微關懷備至的,不一定對孩子有好處。畢竟人生路漫漫,以後的路還是要孩子自己走的。
摩卡:中國父親這種做法源於本能的䑛犢情懷,本來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倘若孩子長期受到這樣的保護,很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很容易就忘記了感恩,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墨西哥落日冰:這樣說的話,那麼英國孩子會不會覺得:都下雨了父親還對我不理不睬的。由此形成她孤僻、不自信的性格呢?父母給以孩子一定的關愛還是必須的,這樣對他形成自信的價值觀有很大幫助。
怎樣才算是好爸爸?
藍山:有網友犀利評論:「既然能給孩子打傘,為什麼不直接抱著他呢?」劉爸爸這樣回應(他已經被網友扒出來了):「我希望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不會抱著他,書包讓他自己背。」如此看來,劉爸爸還是意識到,書包要孩子自己背,路要孩子自己走。比起國內很多家長從來都是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拎書包、拿水瓶、動不動還要抱起來的「疼愛」,劉爸爸的愛顯然更有度。
摩卡:是的。劉爸爸說:「一出幼兒園門雨突然下大,但是因為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沒避雨。不過畢竟他年幼,抵抗力差,還是要撐傘以免著涼。」這些都解釋了他為什麼要給孩子撐傘。
墨西哥落日冰:其實我們都不反對劉爸爸是個好爸爸,任何父母關愛孩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必要性,只是現在關注點在於這樣做本身對孩子的影響是好是壞的問題。我認為給孩子撐傘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他頭頂的天空之所以燦爛,是因為你幫他撐著。甚至要讓他看到自己滿身溼透的情形,以此來刺激他的思考和感受愛的能力。
麥斯威爾: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正能量的事件特別容易被我們放大,這樣反而把很多事情看得簡單了。其實教育孩子需要很多技巧,不僅要用心,還要有方法,並不是一味疼愛就可以的。只不過我們太過容易受到這種正能量的感染,才會覺得「雨傘爸爸」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摩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就是我們可以假設自己是孩子的媽媽,看到後會怎麼想?
卡布奇諾:說實話我會有點責怪爸爸,因為他照顧孩子的同時,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了。如果他淋雨生病了也不好啊。
藍山:是啊,這樣做的前提是自己身體要強壯,如果自己都淋雨生病了,還怎麼照顧一個家呢?這也是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父親最大的責任還是養家餬口,是家裡的靠山。
兩種做法都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
麥斯威爾:愛孩子不等於要包辦全部,給他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更有意義。我們且不說為孩子撐傘就會一定程度上妨礙他的成長空間,只是這種䑛犢情懷要把握尺度。當孩子處於一定的年齡時,要適當給以他更多的空間,培養他獨立的性格。
藍山:呵護自己的孩子不因淋雨感冒,或是讓孩子在雨中快樂玩耍,這兩者都無可厚非,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就是我們愛孩子的同時,也要讓孩子來愛我們,能夠關注、體諒別人的感受。
墨西哥落日冰:是,有時候可以讓孩子為父母撐傘,或者做別的事,以此培養他對愛的理解。
卡布奇諾: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上有一種愛,是為了讓孩子離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這種長遠的眼光,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當孩子離開我們,他學會回饋愛,學會快樂的能力,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摩卡:親情和責任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真正的愛不僅需要呵護,還需要關注其成長,幫助他形成一種獨立的性格和健康的心智。
【咖啡館·第六期】
交流你的思想和智識